
黑龍江日報7月24日訊 夜深人靜,一盞臺燈、一杯溫水、一臺電腦,這是她錄制線上課程時的標准配置。雖然配置簡單,但是教學課堂絲毫不打折扣——白天在線批改測驗、答疑解惑、備課,晚上錄制網課,一錄就是三四個小時,常常到深夜凌晨,這樣全天值守在『雲』端,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教師馮律航正在疫情中經歷著一段『別樣』的教學時光。
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不光學生不適應,連老師也會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畏難』心理,用馮律航的話來說整個過程都是『磕磕絆絆』、困難不斷。
『我從零開始學習使用這些線上授課所需的軟件,如錄屏軟件、視頻剪輯軟件等,感覺開啟了教學的「超難」模式。』馮律航說,但為了給學生在『雲端』打個樣兒,一切困難必須克服。
在2月份優先解決學生上課學具統一等難題後,馮律航就『紮』進了自己的教學准備中。
一節課45分鍾,馮律航至少要錄制三四遍,每每錄制好,還是回看一遍檢查問題,課程PPT不知修改了多少遍,知識點的講解用詞也不知調整了多少次。
『乾了這口水,再來一遍。』馮律航初期錄制網課時,一次次和自己這樣『較勁』。
『錄播課程與線下課程授課有著很大區別,需要重新調整授課內容和結構。由於看不到學生的實際反饋,講到一處時我是否要停頓一下,預留出學生思考的時間?這處是否需要我再強調一遍,或者換種講法?』這樣想著,馮律航做的也就更多了。
執起教鞭不到四年,馮律航對於如何上好一門課程有著一番見解『師生間圍繞教學內容產生的互動,會幫助學生對學科內容加深理解』。尤其是她所講授的建築與環境設計制圖等課,掌握知識一定要帶領學生上手實踐。
『線下授課可設計教學活動,線上課程也同樣可以。線下課堂可以直面學生的反饋,線上課堂也同樣可以。』說著,馮律航展示給記者看在線學習後臺的相關數據統計——這讓每個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都一目了然。
為了有效『監控』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馮律航設計了四個步驟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
通過後臺統計數據分析,對比學生觀看視頻的時長條進度和顏色深淺了解學生的課程觀看情況;
通過章節測驗檢驗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結合統計出的易錯題給學生們進行二次講解鞏固;
通過課程聊天界面隨時回答學生不懂的問題,還開啟軟件答題的闖關挑戰模式;
通過要求學生拍照上傳設計圖作業進一步指導學生。
馮律航一次次提高對線上課的『強迫』指數,只為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雲端』。
『有的學生看著不聲不響的,但是視頻條的顏色卻是呈現深綠色,說明這一節課學生看了兩三遍。』從後臺數據細節之處感受學生的情況,常常讓馮律航很欣慰,但也有讓她『不省心』的時候。
經過四個月的摸索,線上課堂還在繼續,馮律航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這種學習互動模式值得開發借鑒。以後也可將這種線上出題測驗、線上答疑的教學模式與線下授課融合起來,效果應該不錯。』為了提昇自己的教學能力,馮律航仍在『強迫』自己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