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國網延壽電業公司解決村屯低電壓用電難問題 助力脫貧攻堅
2020-07-31 15:13:1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董中圓 李瀚凌 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31日訊(董中圓 李瀚凌 記者王春穎) 近日,在延壽縣轉軸屯,組長韓玉軍一邊唱著小曲,一邊進行田間管理。『自從2019年4月電網改造後,水田機井用電不愁了,全屯每年增收50萬元左右。』講起轉軸屯這兩年的變化,韓玉軍滔滔不絕。

國網黑龍江延壽縣電業局有限公司施工人員當地10千伏電灌線路進行改造作業。牟曉峰 攝

  轉軸屯所在的新勝村是國家級貧困村,屯裡七成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村裡其它地方一樣,水田每畝年產量僅有800多斤,遇到不好的年頭,扣除生產成本,幾乎白忙活一年。

  在脫貧攻堅實地調研中,國網延壽電業公司了解到轉軸屯由於低電壓影響插秧的問題。為解決水田的排灌難題,2018年4月初,趕在插秧黃金期到來前,國網延壽電業公司投資18萬元,架設了710米的10千伏線路,給村裡更換了100千伏安的變壓器,一下子解決了農業生產的『老大難』。

  此前,村裡只有30眼排灌井,僅1年時間就翻了番。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將旱田改為水田。韓玉軍算了一筆賬。自從進村的電力線路改造後,機井用電不成問題了,比傳統的柴油機灌溉節約近三分之二的成本,水田的年產量也增加到每畝1100斤以上。『產量上來了,效益也就出來了,一年一畝地比往年多打300斤,多收入近400元。』村民張林振表示。電力基礎設施有力推動了脫貧。2019年底,屯裡1500多畝水田增產近50萬斤。

  收成增了,腰包鼓了,現在轉軸屯每家都配上了農用車。鄉親們說,原來的目標是脫貧,現在是琢磨著如何致富奔小康。

  目前,延壽縣機井通電已覆蓋24.6萬畝水田,機井數達4076眼,惠及全縣8000多戶貧困戶,高效率、低成本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加了近3成的綜合收入。

  與轉軸屯相距20公裡的青川鄉新民村,養殖帶頭人李延喜身殘志堅,依靠強勁的『動力電』,讓自己的扶貧產業項目走上品牌化發展的道路,並帶動了14個身體殘疾的貧困戶共同走上脫貧致富路。

  『以前養鵝一年收入2到3萬元,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我擴大規模成立合作社,去年盈利20多萬元。』為讓扶貧產業綜合效益最大化,李延喜的養殖廠更換了現代化的養殖設備,從最初的1200只鵝發展到現在的3500只鵝,但電力不足導致飼料的供給嚴重滯後於大鵝數量的增加。

  疫情期間,國網延壽電業公司通過駐村工作組了解情況後,立即組織復工人員現場勘查設計,備齊材料。『僅用1天時間,就解決了養殖廠的用電難題。』電力駐村工作隊隊長董子劍全程參與了動力電的辦理、安裝過程,對供電高效服務給予好評。

  在新民村,另一名養殖帶頭人菅志國也獲益於電力服務。2019年,菅志國擴大了養殖廠。由於養殖廠需要動力電,距離村中心的電源點又太遠,需要跨山搭建一條1500多米長的線路。

  『為不讓一家貧困戶因電發愁,我們開闢扶貧電力綠色通道,先讓產業用上電,後續再補充一些流程上的材料。』對每一個扶貧項目的用電支援,國網延壽電業公司負責人黃鑫都要帶隊把關建設質量。

  『去年這個養殖廠收入在18萬元,今年准備打造一個集多層養殖、休閑旅游的綠色生態圈,形成一村一品產業鏈。』有了穩定的電力保障,董子劍為扶貧企業設定的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如今,延壽縣所有村屯實現動力電全覆蓋,在動力電這一『綠色引擎』的強勁驅動下,延壽縣58個扶貧產業項目實現了穩定的市場化、品牌化發展。

  


責任編輯:楊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