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村集體年入6600萬村民年增收破億 密山『一村一策』致富有方
2020-08-03 09:06: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潘宏宇 邵晶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3日訊 密山市牽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牛鼻子』,通過黨建引領、『一村一策』,大力推進『金雞歸巢』計劃,夯實農村產業興旺的『鋪路磚』,鋪就鄉村振興發展的新畫卷。

  村辦企業帶動發展

  連珠山鎮新發村原本是個靠天吃飯的小村子,密山經濟開發區建設征用村裡部分土地,村集體獲得的500萬元征收補償款讓村黨支部萌生了創辦企業的想法。黨支部組織黨員帶頭出資入股,村集體和22戶村民共集資1000萬元,全市第一家村辦企業——鑫源制管廠當年建成投產,年盈利近100萬元,訂單遍布雞西、七臺河地區,村集體年均分紅43萬元,村民年均分紅57萬元,20餘名村民在廠裡務工。

  2017年,乘著『金雞歸巢』計劃的東風,新發村利用村集體1800平方米庫房和5000平方米場地與河北省知名企業家達成合作,落地迦寶新能源項目,同時『捆綁』鑫源制管有限公司生產清潔能源專用爐具,迦寶新能源有限公司平價供應1500噸顆粒燃料,300餘戶農戶取暖用上新型清潔能源,並解決了2萬畝旱田秸稈處理問題。新發村發展經驗在全省得到推廣,先後有省內外30餘個縣市區考察團到新發村參觀學習。

  在密山,這樣的村辦企業還有很多,如產品在『小康龍江』熱銷的興凱鎮東發村富尊制油廠、黑臺鎮塔頭村女強人林秀芳創辦的果蔬莊園,他們紮根沃土,引燃了產業興村、致富振興的熱情和信心。

  土地流轉加快致富

  如何從『土疙瘩』裡挖出『金元寶』?密山市立足本地實際,制定出臺村級『三資』管理辦法,為實現規范流轉提供制度保障。同時,積極引導鄉村兩級黨組織,最大限度整合村級土地資源,變『星星點點』成『一面一片』。裴德鎮東勝村通過黨員牽線搭橋,與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谷黃金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成功落地康華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項目。谷黃金集團以每畝350元價格租用東勝村土地,整體種植北藥1.2萬畝,並為東勝村民提供北藥田間管理和機械代耕等崗位。通過土地流轉,村集體增收16萬元、村民增收334萬元;通過藥田務工和機械代耕,村民增收800餘萬元,萬畝花海已成為東勝村的『亮眼』名片。如今,投資3000餘萬元的中草藥初加工廠已拔地而起,正式投入生產,30餘名村民由農民變成了工人。自此,密山市土地流轉類產業項目成功破題,累計落地種植類項目16個,村集體累計收益130餘萬元。

  產業示范拓寬增收

  密山有農業人口19.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半數以上,怎麼發展好現代農業,讓村集體和農民共同鼓起『錢袋子』,成為了密山市興村富民的重頭戲。長粒水稻效益好,但是沒有示范老百姓不敢種。2017年,莊興村借鑒吸取『富村十八法』中『PPP合作法』與『創辦經營實體法』兩種成功經驗,創辦『金雞歸巢』項目源豐有機米業有限公司。村集體利用430萬元少數民族專項扶持資金和11處宅基地入股,其餘資金由盈收水稻合作社與返鄉創業人纔宋光新共同承擔,三方合作期為30年。項目建成後,村集體年收入17萬元,同時為村民提供了15個年收入1.5萬元的工作崗位。更為重要的是,3000畝鴨稻米、1萬畝綠色有機水稻,讓十裡八村的村民看到了實惠,增強了種植優質稻種的信心。目前,密山市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98.8萬畝,佔全市水田總面積40%,村集體年收入達到6600餘萬元,村民年增加收入破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質量穩步提昇,群眾生活品質、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