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牡丹江周邊村鎮有一類特殊的家庭:大人與孩子非親非故,有些甚至素未謀面,但是山裡的孩子卻叫他們『爸爸媽媽』,他們默默地為山裡孩子提供支持與關愛——這就是牡丹江愛心幫公益聯合會發起的『我在山裡有個娃兒--牡丹江山村兒童關愛行動』,那亮則是該項目的發起人之一。
方法專業、用心調研,找准留守兒童真正需求
在項目調研初期,作為一名教師和專業社工的那亮,到磨刀石鎮、柳樹鎮、五林鎮等小學,與山裡孩子、老師深入接觸,並運用教學中積累的經驗以及社工技巧贏得孩子的信任,一句不經意的問話,孩子們就對前來調研的她卸掉防備,有些孩子甚至因為沒有受到過這樣的關注而泣不成聲。為了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生活,那亮挨個走訪各個鄉鎮的『小飯桌』以及寄宿家庭,走進孩子家中,在泥濘的小道以及塵土飛揚的村路上都留下了她的腳印。

正是這樣精准的入戶走訪,『我在山裡有個娃』網絡公益項目最終確定了項目目標以及實施方案,滿足了孩子們的真正需求,讓孩子們重獲生活中缺失的部分。
暖心呵護、用心陪伴,做孩子們可以依靠的『網媽媽』
『我在山裡有個娃』項目自運行以來,那亮以『網媽媽』的身份與孩子進行接觸。雖然工作忙,家中也有孩子需要照顧,但是那亮克服種種困難,按照約定准時與『網寶貝』在線上溝通,為孩子制定適合的方案。一次『網寶貝』軒軒在與那亮交流中表達出『我在哪裡都一樣!』的哀嘆時,讓心思細膩的那亮決定深究孩子背後的故事。

『網寶貝』軒軒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平時住在鎮裡的姑姑家裡,只能周末回到家中與父親相聚。父親酗酒成性,使得軒軒極度沒有安全感,平時孩子姑姑經常向那亮反映孩子如何不聽話,如何不懂得感恩……在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以後,那亮決定跟『網爸爸』一同前往孩子的姑姑家深入了解。原來軒軒姑姑家也有兩個孩子,由於姑姑文化水平低,三個孩子既疏於照顧又疏於教育,導致軒軒內心特別脆弱。
隨即,那亮組織『網絡家庭』召開網絡家庭會議。把更多的教育元素加入到孩子的網上教育中,引導孩子理解姑姑的辛苦並建議孩子適當分擔姑姑的家務。果然,孩子反映:幫姑姑從院子裡把柴火運到屋裡那一天,姑姑在做飯的時候比以往溫柔了,並且特意做了他愛吃的火腿腸炒雞蛋。從此孩子與姑姑的關系變得緩和了,姑姑也極少再向那亮抱怨孩子。
從點滴呵護孩子,從生活幫助孩子,解決孩子生活中的小麻煩,那亮是孩子們眼中會『讀心術』的網媽媽。
疫情期間,線上溝通,解決特殊家庭難題
由於疫情導致的封村,孩子小家沒有戶外活動的機會,只能蝸居在家與相依為命的爺爺整日相對。老人因固有的教育方式讓小家原本就煩躁的心理更加壓抑,老人也因為疫情的原因容易發火。所以在與爺爺因為晚飯吃什麼而發生矛盾後,趁爺爺不注意的時候離家出走了。因為夜晚寒冷,小家去了鄰居處,任憑爺爺怎麼勸說都不肯回家。最後無奈的老人找到了『網媽媽』那亮。因為孩子對『網媽媽』有信任的基礎,加之平時對孩子在網上的教育,所以在那亮詢問孩子幾個問題後,孩子由原來的理直氣壯變得不再出聲,最後在那亮的說服教育下,孩子跟爺爺道了歉,並隨爺爺回到家中。此時距離孩子離家出走已過去了將近40個小時。
正是在線上對孩子的暖心陪伴,加之將網絡在項目中合理運用,在特殊時期通過網絡解決留守家庭的特殊問題,疫情期間,為特殊群體兒童提供了最適宜的陪伴與支持。
不忘初心,與愛相伴,網上發起號召關愛山裡娃
自項目實施以來,那亮一直為項目進行優化,將更多適合網絡項目的因素運用到計劃中,她在線上組織志願者提前學習家庭教育理念,積極聯系村鎮學校,擔任對接、了解留守、困境、單親家庭以及事實孤兒的真實情況,為孩子對接更多『網爸爸』『網媽媽』組成線上家庭,成為幸福網絡家庭的支持者與陪伴者,與眾多網絡志願者一起,為留守兒童提供網絡上屬於自己的童年樂土。

那亮只是『我在山裡有個娃』網絡公益項目中的一員。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有眾多像她一樣連著網絡、隔山跨水為孩子提供關愛與陪伴的志願者。有些志願者可能與孩子素未謀面,孩子也不知道網絡那頭的『網媽媽、網爸爸』生活中真實的樣子。盡管如此,愛不會因為距離而減少,陪伴不會因為方式而變味兒。如今,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到了『我在山裡有個娃兒--牡丹江山村兒童關愛行動』,孩子們必定在『網爸爸、網媽媽』的關愛與呵護中披荊斬棘,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