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日訊(張大煒 潘蕾 於大宇 記者 霍梟涵)藍灰色的羽毛在晨光下折射出炫目的光芒,長長的白色脖頸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優雅的身姿在遠處的泡澤裡來回地移動著……站在小船中的李長吉輕輕地將手中的竹竿探入水中,唯恐驚了遠處的白枕鶴。

李長吉是富錦國家濕地巡護員,每年都要多次與這種鳥兒不期而遇。作為巡護員,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李長吉見證了自然保護區成長的歷史。
李長吉回憶說,幾十年前,這裡是一望無際的沼澤濕地。隨著人們對土地需求的不斷增加,這裡變成了一塊塊的耕地。到2004年,所有的沼澤濕地幾乎全部被開墾,野生動物消聲滅跡。 提起李長吉就要提起另一個人,何志賢,59歲的他是三環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教科科長。2005年,一場聲勢浩大的退耕還濕工程將二人生活穿起。當時,富錦市政府決定把黑魚泡濕地作為重點治理區域全力推進。一面是想著退耕還濕的保護區工作人員,一面是保住田地的當地村民,雙方一碰面,就矛盾不斷。

和村裡其他人一樣,李長吉在這裡也有屬於自己的土地,每年可以帶來兩萬元的收入,面對退耕還濕,他不僅不樂意,而且還有著極強的抵觸。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李長吉開始組織村上的人想盡一切辦法和執法人員對抗。
2006年,何志賢和他的同事們排除各種障礙,采取人工與機械相結合的辦法,力掘12道圍壩,引水一舉淹沒了1200公頃非法開墾的農田。
雖然自己的土地被淹到水下,可固有的思維依然讓李長吉覺得這裡的水面還是自己的。於是,沒有了土地的村民們開始將水面按照原來的土地位置劃分成出一塊塊領地,打漁成為李長吉和村民們的另一個選擇。絕戶網、鬼門關等滅絕性的捕撈方法讓剛剛恢復了些許生機的濕地再一次面臨著生存的考驗。 為了讓濕地真正回復往日的生機,何志賢和其他同志整日工作在水邊,以勸說、教育為主,將濕地的重要性講給村民們,和村民們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在這不斷地交鋒中,李長吉和何志賢的關系悄然發生了變化。
看著每日都來和自己談心聊天的老哥哥,李長吉感到了由衷的敬佩,不知不覺中,兩人也從敵對轉為了平和,最後兩人竟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李長吉也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何志賢給自己講的道理。
『小時候常見的水鳥幾乎絕跡了,泡澤裡的魚也越來越少,水越來越渾,甚至連呼吸的空氣都沒有了往日的那種清新。這一切和自己的行為有著直接的關系,只不過過去沒有考慮到而已』。思想上的變化由一個個李長吉這樣的個體彌漫開來,來泡澤打漁的人越來越少,環境也漸漸有了改變。
為了拓展還濕范圍,解決濕地缺水問題,經過科學論證,濕地管理局先後完成了三環泡保護區溢流壩工程、六河塘保護區截水工程、黑魚泡保護區注水工程等三大工程的建設。
由於漫灘水域的擴大,水鳥種類增加了15種,數量增加了1倍,生態島新增水鳥繁殖巢300多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只候鳥分別在各島上棲息繁殖,有著白枕鶴之鄉美譽的富錦,終於又迎來了這最有代表性的物種。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枕鶴的存在是生態改善的一個信號,也給這裡增添了無限的野趣與生機。
2010年,為了保護取得的成果,加大管護力度,確保原始生境以及恢復後濕地的完整性,管理局決定聘請周圍熟悉環境的農民做巡護員,在何志賢的勸說下,李長吉來到管理局,報名成為了濕地公園的一名巡護員,成為第一批37名巡護員中的一個。
如今的李長吉早已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巡護員,雖然文化不高,可談起濕地的故事,卻是滔滔不絕,熟悉他的人都笑稱他為『濕地通』。
為了將發生在這裡的事情記錄下來,何志賢用自己的筆完成了以富錦黑魚泡國家濕地公園為背景的二十萬字小說《灑滿陽光的濕地》。 三環泡保護區成立至今,先後共實施退耕還濕4715公頃。實現了地形重塑,生境重建,濕地植被和野生動物得到有效恢復。水鳥的種類和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工程實施後經過多年監測,記錄到新增水鳥21種,包括白枕鶴、東方白鸛、白琵鷺等;新增植物15種,尤其是修復後的棲息地出現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貉藻,表明濕地生態得到有效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