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水稻實驗田成知一村增收聚寶盆。
黑龍江日報8月6日訊 2018年,記者曾走進興凱湖畔的一個貧困村——密山市知一鎮知一村。那時,雞西市公安局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已在這裡幫扶一年。領著記者去看村裡的一塊綠色有機優質水稻試驗田的是駐村乾部侯長江,當時的試驗田只有15畝。如今,3年時間過去了,知一村的有機水稻試驗田已達到600餘畝,侯長江依然堅持在駐村崗位上,並成為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讓村子舊貌換新顏,讓村民腰包鼓起來,侯長江已將當初那幾畝有機試驗田做出了大文章。
試驗田成為『增收地』
『超敏蛋白復合?——水稻跨區域種植推廣應用試驗示范田』,這塊標識在知一村的耕地中醒目地佇立著。2018年,種這片15畝試驗田的是楊恩財,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也正是這塊試驗田,敲開了知一村向綠色種植前行的大門。2018年,侯長江多次與省農科院、八一農大等單位聯系,引進了袁隆平院士北方工作站於凱波老師的超敏蛋白復合?技術,從省農科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哈爾濱等地購進優質種子和有機復合肥,在知一村建立了綠色有機優質水稻試驗示范田。當年試驗成功,這塊地裡生產的水稻經農業農村部質檢中心檢測達到了『零農殘』。2019年,試行推廣種植182畝,產量、質量、收益均達到預期目標,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
從15畝到182畝,這塊試驗田讓村民開了眼界,而躬身在試驗田裡的侯長江,是村民最常見的場景。
今年年初,村民自願整合土地600餘畝,全部種植綠色有機優質水稻,侯長江心裡高興,因為這塊試驗田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知一村一處山坡,一片特色種植基地是工作隊引導科學種植的另一個試驗田。村民鍾孝禹告訴記者,他承包了10多?地,都是這樣的山坡地,工作隊組織的黨員學習讓他找到了種植思路。侯長江說,知一村4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裡黨員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通過工作隊扶持,黨員鍾孝禹帶頭種植平榛、藍莓等經濟作物,目前已初見成效,一些農民紛紛向他來取經,學習他的致富經驗。
知一村有了產業園
去年,侯長江聯系哈爾濱、雞西雞冠區、滴道區等地的蔬菜種植大戶,帶領鎮、村乾部去參觀考察。回來後,他積極向幫扶單位匯報,又與鄉鎮溝通,確立了綠色有機農業項目,投資15萬元建設了扶貧產業園區,駐村工作隊、鎮、村共同管理,知一村提供土地36畝,新建蔬菜大棚4棟、種植綠色有機水稻10畝和甜玉米20畝,全部利用超敏蛋白復合?技術種植,集中打造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示范基地,引領全村綠色產業發展。
在一塊有機水稻試驗田開啟探索之路後,這個園區朝著綠色發展的方向前行。
侯長江說,駐村工作隊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園區進行有償勞動,園區產生的收益按比例分紅給貧困戶,讓他們通過勞動學習農業技術。目前,扶貧產業園共帶動貧困戶打工370人次,不僅增加了貧困戶收入,還引領很多貧困戶走上了創業之路。
貧困戶李平發展養殖業,飼養笨雞1000只,當年銷路不暢時,侯長江通過發動社會力量,幫他賣了200多只,當年實現增收4萬多元。2020年元旦過後,扶貧工作隊又相繼為養豬貧困戶朱萬利引進了薄床養殖技術,為村裡的邊緣戶李福臣等量身定制家庭小規模養殖,為貧困戶脫貧致富鋪路架橋。
『吃住行教醫』都在改變
記得記者2018年走進知一村那天下著小雨,在駐村工作隊駐地的路口,一塊寫有『警民同心井』的石刻分外顯眼。村民告訴記者,是工作隊來了,纔有了這口111米的深井,解決了村裡多年來的吃水難題。工作隊進村後,知一村在很多地方發生了變化。
侯長江說,初到知一村,他就被坑坑窪窪、泥濘不堪的村路『震』住了。當時工作隊迅速向上爭取局黨委支持,投入資金8.6萬元對村內道路進行全面維修,鋪設砂石路13公裡,極大改善了百姓出行問題。之後,他又協調交通部門免費為知一村搶修運糧路,起早貪黑地乾了3天,硬是把30多公裡的『爛路』搶修出來,確保了秋糧安全運輸。
貧困戶孫淑珍、王淑傑家的孩子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密山一中,但因家庭貧困,求學路遇到了阻礙。工作隊得知後,積極與雞西女企業家協會溝通,為兩個孩子爭取到每人每年5000元的助學金,直至幫扶到她們高中畢業。
3年來,工作隊為村裡解決了『交通難』『飲水難』『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各種難,在疫情防控、抗洪搶險過程中,全村青壯黨員衝鋒在前、聽從指揮。2019年,知一村村集體收入實現24.55萬元,同比增長78.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45萬元,同比增長5.1%。
侯長江說,脫貧攻堅連著鄉村振興,實現脫貧後,他和工作隊要把知一村建設成興凱湖畔最美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