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8月6日訊 提及西藏,多數人腦海中呈現的是巍峨的群山、潔白的雲朵、湛藍的天空……然而對於援藏醫生來說,在高寒缺氧的氣候,艱苦困難的醫療條件下,還要克服頭暈、胸悶等高原反應開展工作,這纔是他們的日常。6月5日,哈醫大一院第六批援藏專家麻醉科王華民、普外科吳艦宇、口腔外科尹曉東、心內科於洋、超聲科陳闖五名專家,義無反顧地來到了海拔4300米的西藏康馬縣,進行為期6個月的援藏工作。

呼吸困難剛下飛機就有高原反應
『第一天到達拉薩,剛下飛機的那一刻,高原反應就出現了,稍微走得快一點就感到呼吸困難。』哈醫大一院普外科吳艦宇醫生告訴記者,雖然來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備,但是高原反應著實讓他和隊員們猝不及防。
康馬縣衛生服務中心是一所二級乙等醫院,全院員工包括保潔人員加在一起也不到50人,醫院沒有血庫,也沒有病理科,甚至連做手術的麻醉藥品也十分缺乏。當援藏專家一行人輾轉抵達康馬縣人民醫院後,這裡艱苦的醫療條件,藏族患者們迫切的眼神,讓專家們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又沈了幾分。

克服疲憊第二天就開展闌尾炎手術
6月16日,五位援藏醫生團隊克服旅途疲憊,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工作狀態。第二天上午,吳艦宇醫生就遇到了一位12歲右腹部疼痛的藏族小學生。心內科醫生於陽由於是第二次援藏,比較有經驗,因此在於醫生的協助溝通下,超聲科醫生陳闖細致地為男孩做了腹部超聲。吳艦宇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及超聲判讀,診斷該患兒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考慮到患兒近兩周右下腹痛頻繁發作,建議手術治療。
還沒有適應海拔4300米高原反應的哈醫大一院援藏團隊迅速集結,麻醉專家王華民立即到手術室進行麻醉前准備,發現醫院沒有全麻藥,最後只能實施硬膜外麻醉,王華民為藏族麻醉醫生德吉曲宗詳細講解操作規程,順利完成了麻醉。隨後,口腔外科醫生尹曉東主動擔負起巡回任務。術後第二天患兒自由行走,手術切口也愈合得很好。
考驗體力五名援藏醫生平均年齡48.8歲
不久之後,援藏專家們又接診了一例闌尾炎穿孔的患者,由於患者病情嚴重,這臺手術做了兩個多小時纔結束。下臺後,專家們的手術衣全都濕透了,必須立刻吸氧纔得以緩解身體的不適。吳艦宇告訴記者,醫院的電梯因為出現故障壞了很長時間,手術結束後,醫生們還要把患者從三樓的手術室抬回二樓的病房,對體力也是極大地考驗。
『我們五個人平均年齡是48.8歲,可以說是這幾批援藏隊伍中平均年紀最大的一支隊伍了,每天在醫院忙完回到公寓,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氧,但是能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看到他們臉上淳朴的笑容,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吳艦宇說,目前他們除了積極協助當地醫生開展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還准備腹腔鏡膽囊切除的相應手術器械,爭取早日開展,到時候康馬縣患有膽囊疾病的藏民們就不用舟車勞頓,在家門口就能手術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