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向北方,心安處——北安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20-08-06 12:36: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6日訊 (記者 趙亞東 王亮)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貧困人口生活質量、經濟收入、公共服務——時時關乎百姓冷暖,處處關乎民生福祉,不能有半點馬虎,更來不得半點虛假。

北安市東勝鄉向陽屯瓜農谷文彬在瓜田內展示麒麟西瓜。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北安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政策和幫扶兩方面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體黨員乾部自上而下,傾情投入,殫精竭慮,扶貧工作開展得有成果,有特色,有深度,更有溫度。

  截至2018年底,北安市貧困村全部出列;到2019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面完成減貧目標。全市貧困人口生活質量明顯提昇、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公共服務明顯改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6172元,增長8.6%。如今,北安這塊富饒的黑土地上,扶貧產業百花齊放,貧困群眾『摘帽』走上致富路,過上了殷實的好日子。

  小鄉村孵化大產業

  脫貧戶的路越走越寬

  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反映了農村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昇級、促進產業融合的新要求,讓老百姓實現永久脫貧,必須得做好產業。

  一業興,滿盤贏。在北安市楊家鄉,遍布全鄉扦插的70萬株竹柳籬苗,長成為總長約7萬米的竹柳籬,目前已拿到了哈爾濱多地的采購訂單。用楊家鄉老百姓的話說這是『插柳成金』,同時也為家鄉打造出一座『綠色銀行』。

  楊家鄉也是『軟包玉米罐頭』之鄉,擁有三個玉米加工廠,年產150萬穗甜糯玉米,產品遠銷京津滬。貧困戶種植鮮食玉米,畝效益達3000元,可帶動全鄉低收入家庭增收致富。鮮食玉米加工廠日用工80-120人,加工時間一般可持續30天,按每人每天120元收入計算,每年實現勞務收入近40萬元。

北安市楊家鄉街道旁的竹柳籬。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產業扶貧的成敗,關鍵要看百姓評價。通北鎮依托對俄蔬菜出口基地,引進黑龍江坤健農業發展靈芝特色養殖,輻射周邊4個村屯的120戶貧困家庭。『我們為每戶代養100段靈芝,所有收益全部給到貧困戶。此外,趕上靈芝切片等時節,還要大量招收附近村民在園區務工。』企業運營負責人祝嗣友告訴記者,未來三年,基地將輻射周邊4個村屯的200多戶村民,讓他們的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

  搭上電商快車,依托電商新業態推進消費扶貧,打通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在通北連心扶貧電商超市內,『帽哥』王偉達正在網絡直播,展示纔藝的過程中穿插著為網友介紹家鄉的蜂蜜、黑豆等特產。這位擁有近7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被鎮黨委書記薛海峰『電商+貧困戶+網紅』的模式所打動,架不住三番五次的誠摯邀請,毅然從內蒙古返鄉,為家鄉農產品免費代言,還承諾將直播收入的10%用於村裡扶貧。

  光伏電站、庭院種養、生豬養殖、肉牛養殖......通北鎮8個扶貧項目,累計開發家門口公益性崗位177個,帶動642戶貧困戶增收208.7萬元。

  北安市的扶貧產業遍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城郊鄉有一項扶貧產業的143戶,有兩項扶貧產業的208戶,有三項以上扶貧產業的330戶,產業帶動收入最高達13000元。趙光鎮有肉牛養殖場、林下肉雞養殖、百棟大棚綠色蔬菜種植區、黑果花楸等多個優質產業,帶動千餘貧困戶脫貧。在東勝鄉,馳名省內外的麒麟西瓜年產50萬斤,按2元的單價核算,可實現100萬元產值,帶動周邊村屯的60個貧困戶就業,每戶年多收入7000餘元。

  走遍北安看扶貧產業,貧困戶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近兩年,北安市光伏電站、畜禽養殖、綠色種植、生態扶貧、庭院經濟、勞務經濟六項扶貧產業就實現全市貧困人口全覆蓋,貧困人口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9344元。

  產業扶貧是『真脫貧、脫真貧』的關鍵,產業扶貧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徹底脫貧』上要成果。培育內生動力、從而擺脫貧困的根本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最佳選擇。

北安市駐趙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慶志(右)介紹『草原紅』公雞養殖項目。

  這是北安市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給我們提供的經驗。

  貧困戶成自強之星

  登上『北安春晚』

  幸福生活從哪裡來?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幸福』和『奮斗』這兩個詞,承載了太多的時代印記和家國情懷。

  北安市在扶貧工作中緊緊抓住『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關鍵環節,堅持扶貧與『扶德』『扶志』『扶智』結合。從『輸血』到『造血』,變『治標』到『治本』,扶貧乾部們紮實下了一番苦功。

  在東勝鄉東北村二組,因病截肢一條腿的脫貧戶王殿陽身殘志堅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們。自建檔立卡以來,在各級扶貧乾部的幫助下,王殿陽做豆腐、養牛、養羊,靠著不懈地努力,2019年實現收入20815元,被評為北安市的『自強之星』,並被邀請作為嘉賓參加了2020年全市迎新春聯歡晚會。王殿陽告訴記者,最近他又新購進了2頭牛、9只山羊,再加上雞雛和鵝雛的飼養,他的庭院養殖收入又將大提高,今年收入超30000元不成問題,真正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

坤健農業運營負責人祝嗣友展示企業高端養生產品。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黨的政策好,不僅幫我們修好了房子,有病也不擔心看不起了,現在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北安市委書記馮雲到村裡調研扶貧工作時,趙光鎮精准扶貧戶顧淑芬高興地說。

  針對因病致貧、返貧較為突出的實際,馮雲帶領市委一班人走遍全市所有貧困村,找病根、尋良策,相繼構建起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慢病門診用藥、補充住院保險等五重保障機制,創新實施危房改造四種模式。貧困群眾一級醫療機構住院診療報銷比例達到95%,慢病門診最高報銷比例70%,大病保險最高報銷比例70%,而且不設封頂,重特大疾病救助最高4萬元。

  幾年來,北安市已核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6897萬元,預付醫保基金1947萬元。累計投入資金5743萬元改造貧困戶危房2076戶,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率達到100%。

  北安市的扶貧工作,有力度,更有溫度,老百姓的感受最深。為改變村屯髒亂差的環境,北安市連續三年開展『好日子,從好習慣開始』農民素質和生活品質提昇工程,扶貧乾部們先從改變貧困戶的個人生活習慣著手,動之以情,時時督促,時間一長,個人習慣改變了,生活態度積極向上了,『三清理一綠化』人人爭當主人翁,村容村貌越來越好了。

  『我能過上好日子,要感謝扶貧政策,感謝這些扶貧乾部們。』56歲的王玉均在一場事故中,摔斷了雙腿,一度自暴自棄。2016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經過鄉村兩級黨組織、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的勸導和鼓勵,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家庭收入從原來的2000元提高到14000多元,他靠著莊稼人的勤勞,成了村民們的學習榜樣。

網紅『帽哥』王偉達直播中為網友推介家鄉特產。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扶志』與『扶智』是以文化人的過程,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北安的扶貧工作有一種內在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蘊蓄與鼓舞,讓貧困群眾有希望,從而迸發出強大的內生動力。幾年來,北安市連續開展『脫貧之星』評選,選樹自強之星、衛生之星、孝心之星100名。王殿陽、王玉均這些脫貧戶,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在落實好黨的扶貧政策的同時,對那些奮戰在扶貧一線的乾部們也是考驗。只有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真正發揚釘釘子的精神,鍥而不捨、馳而不息地抓下去,纔能做到讓貧困群眾在物質與精神上同時「富裕」起來,「昇華」起來。』北安市委書記馮雲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強銳

【專題】北安脫貧決戰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