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0日訊(記者 孫英鑫 那鵬翔 劉楠)雨後清晨,拜泉縣興國鄉整理村清新而寧靜。炊煙裊裊,一顆顆水珠掛在莊稼院內堆放的玉米葉上,在朝陽映照下色彩繽紛。

47歲的建檔立卡戶張海霞早早就吃完飯走出家門,來到村裡的巾幗巧娘扶貧車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在這乾半個多月了,用苞米葉子編工藝品,公司20塊錢一個回收。』張海霞介紹。

2019年,通過參展哈洽會契機,拜泉縣利用當地玉米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引進了黑龍江巾幗巧娘手工編織有限公司作為扶貧產業龍頭企業,組織農民在空閑時間進行手編和烙畫工藝品。經過20天到一個月的培訓,村民掌握了編織技藝後就可以開始手工編織,公司進行產品回收。目前,企業已先後培訓農民學員720多人,僅在拜泉縣興國鄉整理村扶貧車間就有190多人每天在進行玉米葉編織創收。張海霞即是該村『巧娘』隊伍中的一員。
在扶貧車間手編工藝品展示室裡,記者看到一份回收產品價目表,有玉米葉手編枕頭、手編坐墊、手編拖鞋、手編寵物窩、手編蒲團、手編床墊等11個產品,成品、半成品回收價格從30元到500元不等,清晰列出明細。經理關淑霞介紹,現在扶貧車間進行編織的農民根據編織熟練程度收入有所差別,多的能達到2000多元。因為是計件,大家的乾勁兒非常高。
編織的原料是秸稈和苞米葉子,遍地都有,不需要花錢買。村民尤淑蘭說:『以前都只是當柴禾燒,沒多大用處,現在看到苞米葉子可親了,可以編織賣錢了嘛!』作為整理村巾幗巧娘扶貧車間培訓出的第一批學員,尤淑蘭自己之前就有編筐的手藝,現在做起這個來更是駕輕就熟。
興國鄉黨委書記路寶玲介紹,整理村現在采取『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由龍頭企業提供技術培訓並包銷產品,由村兩委組織貧困戶到扶貧車間從事生產,編織生產枕頭、坐墊、鞋、包等手工編織品,年可生產手編工藝品1萬件,帶動貧困人口65戶122人,人均可增收1萬元。
目前,拜泉縣依托企業已經建設巾幗巧娘扶貧車間5個,9月底前再增加11個,實現16個鄉鎮全覆蓋,預計可吸納貧困勞動力1500人。通過發展手工編織,使玉米秸稈變廢為寶充分利用,既解決了焚燒玉米秸稈污染問題,又給農民增收脫貧找到了一個好門路,破解了貧困人口原地就業問題。
因地制宜,巧打資源牌發展扶貧產業,實現一舉多得。在拜泉縣的許多鄉村,正有越來越多『巧娘』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編織著幸福生活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