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1日訊(記者 鄭通 遲亦達 劉星馳)撿拾脫粒機、播種機、植保機、收割機等農機在場院裡一字排開,室內還有大大小小的無人機擺得整整齊齊——這是記者在木蘭縣吉興鄉五棵樹村『金色希望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到的情景。

『現在從種到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今年買這些無人機以後噴肥撒藥都用它,效率極大提高!』說話的人,是黑龍江省十大脫貧致富農民帶頭人之一、木蘭縣吉興鄉五棵樹村黨支部書記、金色希望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玉峰。
任玉峰告訴記者,他2014年剛上任村支書那會兒,全村387戶還都靠賣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賺錢。村裡的坡崗地多,產量低,各家各戶收入一直上不去,貧困戶解困難度大。任玉峰就琢磨著咋能改變狀況,帶村民盡快富起來。

為此,任玉峰多次到外地參觀學習,尚志、賓縣、肇東等地發展雜糧種植給了他很大啟發。這幾年,紅小豆、綠豆、小米、芽豆等獨具特色的小雜糧在市場漸漸走俏,甚至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青睞。特別是小米,作為一種耐旱作物,其單位乾物質耗水量只有玉米的一半左右,很適合在山坡薄地、旱地等土壤比較貧瘠環境中生長,正好能彌補五棵樹村土質營養層薄的劣勢。
思路一變天地寬。2014年金色希望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流轉土地1200畝試種雜糧。當時好多村民們都對種植雜糧持懷疑態度,在流轉土地時都不太願意。面對質疑聲,任玉峰沒有退縮:行不行,乾著看!

經過一年的辛苦經營,雜糧收益相當可觀,2017年帶地入社的農戶就達到了102戶。
『現在已有3700畝雜糧田,其中3500畝種的是紅小豆,一畝能增收幾百元!』任玉峰高興地告訴記者,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農業收入達9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0萬元。
同樣高興的還有脫貧致富的村民周東慶。『咱家40畝,原來種玉米、大豆掙的錢都是有數的,現在種這紅小豆,一年多掙一萬五六!』皮膚黝黑的周東慶眼睛瞪得溜圓,『我從2017年開始種,紅小豆成長期118天,一年也就乾二十多天農活,省勁兒效益還好,這不就是小金豆子嗎?』

為了保障銷路暢通,任玉峰采取訂單銷售方式。由於從種到收全部采用科學管理,雜糧品相很好,收購商都搶著要。現在他已成為娃哈哈集團的雜糧供貨商,2019年600餘噸雜糧以每市斤高出市場0.2元的價格全部售空。

雖然勢頭喜人,但在任玉峰看來,這只是過了及格線。他說鄉村振興,人的最重要因素,下一步要重點培養一批有魄力、敢於嘗試、敢於創新的年輕人,作為新生力量影響帶動村民逐步改變陳舊的生產經營觀念,不僅鼓起了『錢袋子』,還要豐富了『腦瓜子』,讓好日子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