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8月12日訊 水面波光粼粼,野鴨嬉戲,蘆葦搖曳;在草坪上支起帳篷,在樹木間搭建吊床,或靜心垂釣、放飛風箏,或擺上啤酒、盡興燒烤,不時傳來歡快的笑聲。隔著世紀大道,大慶油田公司辦公樓之南,要不是林野中一俯一仰的磕頭機頑皮地做著提示,人們還以為身處夏日田園、北國林區。
這裡就是大慶油田生態建設工程示范區。『從當年一片沼澤地、鹽鹼灘、垃圾山,到如今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天藍水清,大慶油田加強生態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止,十幾年的付出超出想象。』走在示范區綠蔭下,大慶油田公司機關生態資源管理部侯禮強不禁深深感嘆。
示范區所在區域是大慶油田開發了幾十年的主力采油礦區,北起濱州鐵路,南至南二路,西起奧林東路,東至薩環西路,涵蓋采油一廠三礦和五礦地區,佔地面積40平方公裡。建設之初,這裡有油水井5133口、計量間和各類站所311座,大型亂掘坑273處,大型垃圾場1座,違章建築1470戶,乾涸湖泡、鹽鹼地等裸露地塊多處,涉及電力、供水、物業、通訊、天然氣、居住區、市政設施等。
2007年,大慶油田公司提出開展生態建設,探索適合油田生態建設的可行路徑,逐步實現油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抽調專門人員,成立工程會戰指揮部,形成『高處育樹,低處蓄水,過渡地帶自繁草葦』的指導思想,堅持開展技術、設備、人員三大會戰。示范區建設內容龐大繁雜,被分為廢棄土場、湖泡、濕地、排水渠等18類,整理出150多萬個各類數據,設計各類圖紙近1000餘張。10多年來,共抽調各種設備96571臺次,先後37次組織油田職工、共青團員、部隊官兵、高校師生、民間團體等9.3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清運垃圾、平整場地,拆除1470戶違章建築,修形掩埋40萬立方米生活垃圾做成山形,收集771萬立方米土方墊路基55公裡,管堤修型14.5公裡,回填井場、地形修整310公頃,收集雨水4190萬立方米,增加水域面積340公頃,回收建築垃圾修建溪流護坡5萬平方米,鋪墊井場780個,修進井路71公裡,栽植苗木34.6萬株,扦插杞柳501.7萬株,建成格桑花種植區1000餘畝。通過連湖蓄水、擴容,實現了湖泡與高地、土場、濕地相連,一個個『死水泡』,變身一汪汪『活水潭』。
聽著侯禮強的回憶,跨過綠帶,大慶油田公司辦公樓東南向不遠,坐落著一處綠意盎然、花草歡舞的小山。登上十幾米高的山頂,可俯矙大慶油田的廣袤身姿。當年,施工人員利用周邊存放的固化泥漿和鹼泥,掩埋40萬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做成了這座小山。為防止污染和塌陷,他們給廢棄電線杆側壁打上排氣孔,插入山體排放沼氣。侯禮強說:『每年九月十月,這裡就變成了格桑花海,當年的垃圾坑早已成為大慶西城區乃至全市獨一無二的山地景觀。』
如今,我們已看不到大慶油田生態工程建設者奮戰的身影,但當年他們的『暢想』,卻已然在大慶油田的懷抱裡『唱響』。他們的歌詞,是戰天斗地,是頂天立地;他們的伴奏,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百姓的小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