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笤帚村』,一業興起帶富鄉親——『足跡·決戰脫貧攻堅龍江答卷』
2020-08-13 16:13:18 來源:東北網  作者:葛金鑫 陳顯春 王明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13日訊(記者 葛金鑫 陳顯春 王明菲) 『別小看了俺們這些笤帚,出口到韓國和日本呢!』在明水縣興仁鎮興發村興發笤帚糜子種植合作社車間內,負責人呂蘭雙拿起幾把剛紮好的笤帚向記者自豪地展示。

笤帚合作社生產車間內。

  工人們正熟練地操作機器,一把一把成品笤帚『飛出』操作臺送去打包晾曬。『這些工人掙的是計件工資,紮一把笤帚7毛錢,一個人一天二百多把沒問題,手當好的能達到三百把左右,一天就掙二百多塊錢!』

  村民纔立勤說:『我今年59,算是這的老人了。以前外出打工放心不下家裡,農忙時還要請假回家;現在守家在地就有工作了,一年能掙二萬多,還不累,一點不比外出打工掙得少,還能照顧著家裡……』

工人正在熟練地制作笤帚。

  合作社負責人呂蘭雙,是興發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前些年他外出在河北一個笤帚加工廠打工時,發現原材料都是從東北采購的,而且制作完後有些還會發回東北賣。他就想,自己家鄉種植笤帚糜子,捆紮掃把是傳統手藝,完全也能乾呀!於是,十多年前呂雙蘭回到明水縣興仁鎮興發村,開始他的創業生涯。

  呂蘭雙介紹,剛開始受資金投入所限,工廠內只有6個工人,產量也很小,還要自己找銷售渠道,很艱難。但他沒有放棄,苦心經營,終於逐漸走向了正軌。

  為了擴大規模,呂蘭雙牽頭組建了『明水縣興發笤帚糜子種植合作社』,吸納種植大戶,將紮掃把能手和銷售經驗能人招進合作社,建立企業規章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形成了種植、生產、銷售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

  首先受益的,就是村中那些相對弱勢的貧困戶。他們有的是老弱病殘,有的是兒女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照顧孫子、孫女的中老年婦女,有的是孤老夫妻,生活困難。到合作社成為會員後,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

  正在打包的潘秀峰與老伴馬國芹就是例子。老倆口都已經年逾六旬,兒女不在身邊,合作社成立後就來乾些零活,一乾就是四年,每年增收4萬元左右,經濟條件好了,現在已經住進了新房。

  興發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笤帚村』。目前,合作社已吸收入會會員56戶(其中18戶為貧困戶),規模經營土地3500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民種植笤帚糜子16000畝,年加工笤帚120萬把。加工笤帚的工人32人中有10人屬於貧困人口,人均年工資超兩萬元。

  呂蘭雙說,扶貧車間正在建,不久後就將投用,到時候會再招一些工人進來。希望在把產業做大的同時,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勤勞致富,過上幸福小康生活。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足跡·決戰脫貧攻堅龍江答卷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