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記者 許諾)翻開抗日戰爭的恢宏畫卷,那炮火連天的烽火年代早已離我們遠去,可那些代表著中華民族之魂的抗戰歌曲卻流傳至今。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東北烈士紀念館推出『戰火中的旋律——東北抗聯歌曲雲展播』,激昂的歌聲、慷慨的歌詞,不僅述說著那段悲壯與輝煌的歷史,更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讓東北抗聯歌曲在新時代嘹亮回響
東北抗日聯軍不僅是一支戰斗力很強的武裝部隊,同時也很注重政治、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部隊中有許多從關內流傳出來和自己創作的抗日歌曲,指戰員們高唱這些抗日戰歌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衝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正確的革命信條應遵守,官長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鐵般的軍紀風紀要服從,鍛煉成無敵的革命鐵軍。』這首《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於1936年7月抗聯第一路軍成立之後創作。歌詞豪邁雄壯,生動而莊嚴地宣告了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的性質、宗旨及對將士的要求和號召。充分表達了抗聯第一路軍指戰員的心聲,鼓舞著廣大抗聯乾部、戰士把部隊建成克敵制勝的革命鐵軍,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殺敵,完成民族解放的神聖任務。
『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屍還。看拼斗疆場,軍威赫顯。』在火熱的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中,趙尚志每當想起東北大好河山淪於敵手,千百萬同胞陷於苦難深淵,義憤滿腔;當他看到數千抗日將士以身許國,拼死疆場,又無不慷慨激昂。這種愛國懮民的思想情感,是他在戎馬倥傯中不時拿起筆來填詞抒懷,以詩言志。他曾飽含悲憤之情,引用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故事,以『黑水白山』為題,填寫了這首激蕩著極其強烈的矢志抗日救國情感的《滿江紅》。歌以銘志,歌詞抒發了趙尚志誓與日寇血戰疆場的英雄氣概和收復國土的迫切願望。
李兆麟在貫徹省委指示,領導北滿抗聯主力部隊西征途中,編寫一首用古曲『落花』舞調填詞的《露營》歌。這首戰歌,是他一邊指揮部隊作戰,組織部隊西征,一邊和當時在他身邊的戰友切磋寫就的。《露營》以季節變化為主線,生動地反映了抗聯將士於東西南北征戰的艱苦生活情景。歌曲記述了抗聯戰士需要面對『暴雨狂風、濕雲低暗、白露橫天、大雪飛揚』這樣惡劣天氣,生活在『林木叢生、野花彌漫、蚊吮血透衫、冷風侵人夜難眠』的險惡條件下,行軍時常『鐵嶺絕艷、濃蔭蔽天、足潰汗滴氣喘難、霜晨火不燃』,雪地露營則『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面對如此艱難的戰斗生活環境,抗聯將士們始終要『逐日寇,復東北,突封鎖,破重圍,振長纓,縛強奴』,始終懷揣誓與日寇血戰到底『重任在肩』的鋼鐵意志和『黑暗一掃完,片刻熄烽煙,奪回我河山』的必勝信念。它是抗聯斗爭真實生活的寫照,充分表達抗聯指戰員堅定樂觀的革命意志、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光復祖國的堅強決心。
革命文物鑒丹心 抗聯歌集譜忠誠
東北烈士紀念館珍藏的這本《東北抗日聯軍歌集》(以下簡稱《歌集》)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歷經血與火的洗禮,得以保存下來的許多珍貴文物之一。此《歌集》為紙質,橫19.5厘米,縱14厘米,蠟版,藍色油墨印制。因年代太久,紙張氧化變黃,有幾頁已破碎,部分字跡模糊,末尾兩首歌是用藍黑墨水寫在紅格信紙上的。封面是舊五線譜紙,用白紙捻裝訂。上中部有『東北抗日聯軍歌集』八個較大的字;下部有小字『一九四零年七月七日印』。
《歌集》中收錄著《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露營之歌》《愛我東北》《全國抗戰歌》《從軍行》《紅旗歌》《新女性》《少年先鋒隊》《九一八事變》《抗日先鋒》《第三路軍成立紀念歌》《上前線歌》等48首革命歌曲。
1940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軍政乾部的政治、軍事素質,中共北滿省委和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部決定,在朝陽山根據地開辦軍政乾部短期訓練班,學員是從北滿各抗聯部隊中抽出的領導乾部。總部教導隊的女戰士也參加了學習。訓練班由總指揮張壽籛(即李兆麟)和北滿省委委員張蘭生親自主持和講課,他們講授馬列主義原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講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長期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當時抗日隊伍所處的環境非常困難,日偽軍對抗聯部隊不斷進行封鎖『討伐』,部隊彈藥、糧食、藥品等都十分缺乏。在這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為鼓舞部隊斗志,活躍部隊文化生活,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斗爭,總指揮部機要秘書兼電臺臺長崔清洙把當時在部隊中傳唱的抗日歌曲匯集起來,親自刻寫鋼版蠟紙,油印,裝訂成數十本,於7月7日全國抗戰三周年紀念日這天分發給參加訓練班的乾部和總部教導隊的戰士,並教大家學唱。學歌不僅鼓舞情緒,還能多識字,所以大家都願學願唱,這些革命歌曲很快在部隊中傳唱開來。7月17日,抗聯第三路軍第三支隊攻打了朝陽山北部的偽科洛村公所和日本鐵道隊,繳獲了一臺油印機和一大批紙張。三支隊政委趙敬夫帶一小隊戰士將這臺油印機、油墨和紙張送進朝陽山裡,給訓練班學習用。這次戰斗引起敵人的注意,19日,駐沐河屯的偽嫩江縣森林警察大隊發現了前幾天趙敬夫小隊進山踩出的腳印,一直追進了朝陽山裡,逼近總指揮部駐地。總部發現敵人立即進行阻擊和轉移。激戰中,張蘭生、趙敬夫和崔清洙英勇犧牲。我軍也擊斃了大漢奸偽森警大隊長董連科以下十餘人。
這本《東北抗日聯軍歌集》就是當年崔清洙烈士編輯的,由參加訓練學習的教導隊女戰士李敏保存下來,她一直帶在身邊,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1948年10月10日,東北烈士紀念館建成開館。時任北安軍區警衛連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的李敏,正在哈爾濱東北外國語專科學校學習俄語。她應邀出席了東北烈士紀念館開館儀式,並見到了東北烈士紀念館負責人薛雯。薛雯向她談到想要征集革命文物陳列展出,對廣大觀眾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李敏想到她保存的這本《東北抗日聯軍歌集》很有教育意義,決定捐獻給東北烈士紀念館。10月17日,李敏把此歌集交給薛雯,並在歌集封面右下角寫上『李敏存已八年之久』八字以志紀念。薛雯將此歌集與東北烈士紀念館珍藏。
東北抗聯歌曲記錄著抗聯將士不屈不撓的斗爭歷程,是中華兒女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真實傑作,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音符,是在抗日戰爭洪流中鍛造出的珍貴寶藏。如今,重溫這些誕生於抗戰歲月的革命戰歌,以此喚醒歷史深處的民族記憶,唱響歷久彌新的抗聯精神,激發新時代的愛國熱情,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