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礦山綠』提昇城市顏值——記者走基層之市自然資源局創森見聞
2020-08-24 14:52:51 來源:東北網-鶴崗日報  作者:滕新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森林城市評價體系的重點10項約束性指標,鶴崗市全部超過國家標准,其中,受損棄置地修復率國家達標要求80%,鶴崗市目前完成規劃的201%,這與礦山環境治理修復項目是分不開的。

  ——煤城變美城,昔日地面塌陷、矸石成堆的南山區陰陽屯,如今被漫山遍野的綠樹和草坪覆蓋,最高處還修建了蓄水池,既可灌溉滿山的樹木,又成為一處別致的景觀。這同樣是礦山環境治理修復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一家住在這裡十幾年,沒想到因為創森,這裡大變樣兒,故地重游,樹木成行,空氣清新,綠意盎然,忍不住用手機拍了很多照片。』曾經居住在南山區南崗路附近的居民李玉波滿臉幸福地對記者說。

  東北網8月24日訊鶴崗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小興安嶺—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為契機,從『森林生態修復、礦山環境治理、土地整治與修復、水環境保護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個方面,對生態環境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治理。

  市自然資源局承建的礦山環境治理修復項目是鶴崗市『山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6.54億元,共包含南山區、興安區和東山區三個項目,治理總面積1725公頃,建設期為2019年至2021年。建設內容主要是通過『道路建設、垃圾清理、土地平整、植被恢復和管護』等五方面工作,對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采煤沈陷區、騰空區、矸石山及周邊廢棄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復綠,進而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和煙塵、粉塵污染,釋放廢棄土地資源,全面改善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提昇區域生態功能。截至目前,鶴崗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2億元,治理15個片區、180公頃,栽種喬灌木32萬餘株。

  前不久,副省長徐建國和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分別深入鶴崗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項目4號片區和5號片區,進行實地調研,對鶴崗市生態修復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8月14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創森評估專家組對鶴崗市創森工作進行評估,專家組成員深入4號片區,對這裡的礦山復綠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4號片區位於南山區南崗路東側,原為鶴礦集團南山礦和兩處地方煤礦的采空區,區域內矸石、建築垃圾隨處堆積,多條地裂縫貫穿其中,地面塌陷和粉塵污染十分嚴重,原有140餘戶居民在此居住。該項目於2019年10月實施,建設內容主要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對31.81公頃受損區域進行修復,切實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在工程建設中,創新采取了四項舉措,破解難題:采取『就地深埋不外運+黃土黑土分層覆蓋』的方式,解決了建築垃圾堆放和外運問題;采取『凍坨』和營養缽相結合的方式,嚴把苗木選育關,4月25日之前載種的樹苗一律『凍坨』載種,4月25日之後一律配備營養缽,這樣能夠達到補水、護根、保肥的效果;在地勢最高處修建1座3000立方米蓄水池,從南山礦引『疏乾水』上山澆灌,解決了項目區面積大、水源緊缺的問題;充分利用鶴崗市表土剝離工作積累的黑土資源,全部實行『客土』栽培,保證了土壤質量。截至目前,該片區栽植雲杉、柳樹、樟子松、榆樹、楊樹5種樹木,共計10萬餘株,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

  5號片區位於南山區南崗路西側,原為鶴礦集團南山礦采空區,區域內地面、道路塌陷,有多處廢棄采坑,堆放大量采礦廢渣和建築垃圾,生態環境嚴重受損,原有30餘戶居民在此居住。該項目於2019年10月實施,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治理面積6.8公頃。項目區前期動遷30餘戶,清理建築垃圾3.93萬立方米,修建生產道路1550延米,栽植雲杉、樟子松、榆樹、楊樹4種樹木,共計1.7萬餘株。通過生態保護修復,全面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為全市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也是鶴崗市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一項重大舉措。

  記者走在4號片區的山頂,陪同采訪的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同志提及在創森工作中采取的具體措施,如數家珍:『針對項目區缺少水源問題,修建蓄水池,保障日常澆灌用水;針對道路等配套設施不完善,修建4000餘延米的生產道路,用於管護和運輸;針對北方地區氣候溫差大,給樹苗配備營養缽,達到補水、防蟲、護根、保肥效果,提高成活率;為搶抓寶貴工期,協調設計單位增派10餘人到鶴崗市工作,使用無人機進行全域航拍,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900餘公頃區域的測量工作,加班加點編制設計方案……』舉目遠望,滿眼青翠;流連城鄉,移步換景。礦山環境治理修復項目為城市增添新綠,助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讓煤礦采空區、沈陷區、廢棄地和破損山體實現華麗蝶變,為人民群眾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態環境,『礦山綠』大大提昇了城市的顏值,鶴崗市的生態修復初見成效。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