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4日訊 『以前不管怎麼乾,家裡都有外債,現在好了,有錢給媳婦孩子看病了,多虧土地入了合作社。』愛輝區璦琿鎮璦琿村貧困戶何鵬的妻子王俊英患有眼底黃斑病變,就讀於武漢大學的女兒患有雙側頜骨髁突,一家三口僅靠54畝耕地維持生計。通過『村社一體』帶動,去年他家獲得土地分紅6.7萬元、小額信貸分紅35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靈芝園區分紅200元、光伏發電分紅300元……掰著手指頭計算著家裡的一項又一項收入,何鵬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由於基礎設施落後,自身造血能力差,2014年璦琿村被確定為貧困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璦琿村按照精准扶貧要求,不斷挖掘鄉村潛力,釋放振興活力,探索出發展共謀、村社共管、利益共享的『村社一體』脫貧致富模式,由『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全村24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璦琿村整合全村8030畝耕地統一流轉,帶頭組建糧食種植合作社、靈芝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和家政服務公司;帶領全村村民帶資帶地入股入社,進行股份制管理;因人因戶確定發展方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脫貧致富產業,實現按勞分配、按股分紅、兜底扶貧。
說起土地流轉後的收益變化,璦琿村黨支部書記何純良算了一筆賬:『往年全村上百人忙活的活兒,土地流轉後使用現代農業機械設備,僅用15人就能完成,剩下的勞動力可以在靈芝種植合作社等集體項目裡務工增加收入。到了年底,每公頃土地多增收1000餘元,加上合作社分紅、務工收入等,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萬元。』
為了讓脫貧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璦琿村在實現脫貧摘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靈芝種植產業,打造了佔地1萬平方米、12棟大棚的靈芝種植基地。村黨支部組建了坤琿靈芝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把靈芝種植基地設為扶貧車間,吸納全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行勞作,一年用工400餘人次,帶動貧困戶及附近生活困難村民增收超5萬元。
村黨支部還以合作社的名義為有創業意願的村民抵押貸款,激發貧困農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多虧有村裡的幫助我纔能有這個小店,現在生意越來越好了,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有奔頭兒了。』王俊英一邊在店裡忙活著一邊感激地說道。今年,王俊英的熟食店依托愛輝區發展『網紅經濟』的有利契機,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媒體,開通農村網紅『帶貨直播』發展模式,推介自家傳統滿族食品和麻辣鹵味,銷量和收入都大幅增加。
村社一體化模式對全村土地進行了統一流轉,使廣大群眾實現了『腳不沾泥、大把分錢』。村裡建成了農機合作社機庫廠房、1座5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12個靈芝棚室,村集體經濟資產積累突破316萬元。去年,興盛糧食種植合作社純收入516萬元,每畝分紅642元;古城農機合作社純收入50萬元,每股分紅1087元;村級光伏電站項目覆蓋全村24戶貧困戶,管理維護由村『兩委』無償負責,電站20%收益納入村集體專項扶貧資金,在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元的基礎上,通過僱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務工的形式,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靈芝種植合作社承租村靈芝棚室,租金30%收益納入村集體專項扶貧資金,在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00元的基礎上,通過僱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務工的形式,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通過不斷努力,璦琿村24戶68名貧困群眾,人均產業達3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