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龍頭企業對產業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大慶日報記者孫娜攝
東北網8月25日訊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途徑,而建立合理的推進機制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前不久,大慶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全力打造市域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的實施意見》,就對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機制提出了要求,將在『十三五』期間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再出發,內強素質、外迎挑戰,加快轉型、創新發展,建立起更加穩固的農業基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持續昇級
進入8月底,秋風送爽,乾緒康米業有機小米種植基地已經呈現一片金黃,抽穗結實後的谷穗沈甸甸的,每一穗都顆粒飽滿,讓乾緒康米業董事長張玉軍喜笑顏開。
『大慶的小米早就聞名遐邇,我們有信心達到「肇源大米」同樣的成就!』張玉軍說。
就在前幾天,大慶市『肇源大米』成功入選歐盟中國首批受歐盟保護地理標志產品,著實提振了大慶農業從業者的信心。
近幾年,大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基本告別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弊端,尤其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促進了全市農業由注重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
農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昇級,種植業『62111』工程、畜牧業『22334』工程和特色水產業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結構更趨合理。
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了『一減兩穩五增』的優化發展,種植結構總體呈現穩糧、優經、增飼的發展格局;畜牧業持續加快規模牧場和國家級標准化示范場創建,全市現有標准化規模養殖場291個,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水產業健康養殖面積130萬畝、居全省首位,水產品產量12.6萬噸、佔全省20%,休閑漁業蓬勃發展、百花齊放。
2015年,大慶被農業部評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個全市整體申報成功的地級市。隨即,大慶開始圍繞『工業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示范主題,按照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總體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鄉統籌發展路徑,深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強化物質裝備,提昇科技水平,完善產業體系,創新經營方式,全面提昇大慶農業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幾年,大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謂『蹄疾步穩』。目前,大慶全市現有高標准農田515萬畝,佔全市農田總面積45.4%,佔全省高標准農田總面積6%,位列全省第6;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昇,拖拉機、拖拉機配套農具保有量分別達到14.3萬臺、15.7萬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7.8%;農業信息化體系框架初步構建,全市建成市級信息中心1處、縣級農業信息服務中心5處、鄉級中心社49個、村級益農信息社490個,市、縣、鄉、村四級農業信息化服務脈絡已然形成,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初現成效。
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大慶突出市場導向,積極引導農業結構往市場上調整。在備春耕期間,充分調研分析市場主要農產品價格、成本和效益,涉及玉米、水稻、大豆等十餘種作物。然後,圍繞市場需求和價格走勢,發揮各類生產經營主體主動調整結構的積極性,引導農民往暢銷品種上調,多種植綠色水稻、雜糧雜豆、瓜果蔬菜、飼草飼料等名特優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目前,大慶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率達到100%,折股量化資產12.4億元,認定成員130.97萬人,並在初步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礎上自選動作啟動了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13個試點,確定產業項目42個,形成了『三變+旅游』『三變+特色種養』等六種模式,預計年內實現收益788.15萬元,28個項目可實現股份分紅。
同時,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調整的主力軍,通過典型示范引導結構調整。目前,全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達到10015個,其中:種養大戶4093個、家庭農場3852個、農民合作社1907個、龍頭企業163個。
2019年,大慶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448.3億元、增速3.4%,一產增加值219.9億元、增速3.1%、佔全市GDP比重8.6%。而今年上半年,農業總產值實現136.7億元,增加值實現63億元,盡管夏季遭遇了些許自然災害,但總體看來,今年的收成基本符合預期。
構建『兩頭兩尾』主導產業體系,提昇產業園區承載功能,推動縣域經濟走強
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大慶的幾個縣區自然是主力。這幾年,大慶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為大慶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極,並不斷為大慶的轉型發展貢獻著力量。
2019年,全市縣域地區GDP實現469.2億元、同比增長8.1%,佔全市的比重為18.3%,其中肇州縣、肇源縣和杜爾伯特縣3個縣均超過百億元,肇州縣(第5)和杜爾伯特縣(第10)均挺入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考評『十強縣』。
農業龍頭企業對產業的拉動作用日益彰顯,各縣區的農業產業園區承載能力也不斷得到提昇,對縣域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作用巨大。
截至2019年底,全市縣域園區規劃面積15701萬平方米,已累計入駐企業268家,肇州、肇源、杜爾伯特、大同和林甸工業園區先後獲批省級及享受省級經濟開發區政策園區。
依托產業園區,各縣區都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導產業,並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日趨向好。
肇州縣初步形成了以雲天麻業、一口豬食品、興和生物等企業為龍頭牽帶的漢麻和肉食產業;肇源縣初步形成了以?魚溝米業、青花湖漁業等企業為龍頭牽帶的水稻和水產產業;杜爾伯特縣初步形成了以伊品玉米、伊利乳品為龍頭牽帶的玉米和乳品產業;林甸縣初步形成了以伊利乳品、鶴鳴湖溫泉為龍頭牽帶的乳品和溫泉旅游產業;大同區初步形成了以浩宇食品、卡倍多食品等企業為龍頭牽帶的城市生態農業和奶山羊產業。
2019年,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實現316.2億元、同比增長22.8%、佔地方工業的比重為25.6%;產業扶貧項目187個、投資4.81億元,2020年新增產業扶貧項目31個、計劃投資1.03億元,可帶動貧困戶1.46萬戶次。
老街基董事長張雪松的創業歷程,與大慶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對於當前縣域經濟的發展態勢,張雪松自然是信心十足,所以,她纔會斥資3.55億元,建設自己的全產業鏈綠色食品產業園。
這幾天,產業園已經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盡管身在外地,張雪松還是實時遠程追蹤著工程進展。
『我要確保每個子項目都建成精品工程,這樣整個產業園的各個環節纔能高效銜接,纔能實現全產業鏈的運營,繼而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區、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和營銷先導區。』張雪松說,大慶的『兩頭兩尾』大有可為,在越來越多特色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隨著特色主導產業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必然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橕。
近兩年,大慶圍繞實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程,提昇產業層級、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功能,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為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流通、服務深度融合,構建了秸稈、乳品、肉食、果蔬等13個農業重點產業鏈條,開展產業體系建設。並組建了13個推進組,促進形成『頭尾兼顧、連頭帶尾』產業體系。
據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收入實現900億元,預計2020年突破千億級。
大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今年適時啟動實施了『縣域經濟建設年』,狠抓縣(區)農產品加工園區載體建設,培育壯大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發展產業化聯合體,力爭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80家,入園率達70%。突出鄉村產業發展,圍繞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造一批特色種養、休閑民宿、傳統作坊等鄉村特色產業。同時,持續抓好20個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拉動2000個貧困家庭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年初以來,全市新增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家,總數達163家,加工能力提昇到1252萬噸。新增綠色有機標識20個,總數達294個。伊品玉米深加工、興和蛋業等12個億元以上新續建項目完成投資14.2億元。林甸四季青鎮、大同八井子鄉、肇州興城鎮先後晉昇國家農業產業強鎮;肇州經開區、肇源?魚溝和東方米業入列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2020年,大慶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收入將力爭實現1000億元。
建立健全現代農業支橕體系,推動農業高效高質量多元化發展
未來幾年,大慶將加快農業由資源型經濟向加工引領的產業經濟、質量為核心的品牌經濟、多業態融合的『農業+』經濟轉變,著力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興旺、農村繁榮目標,建立健全有效的產業發展支橕體系就十分必要。
據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劉輝介紹,綜合《關於推進大慶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大慶市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和《大慶市鄉村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大慶正重點構建以下幾個支橕體系。
首先是持續深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力保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主要包括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體系、農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物流服務體系、工作保障服務體系等六個方面。
其次就是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一是優化農業結構,堅持市場導向,同步推進農業規模結構和質量結構調整;二是建設生態基地,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原則,建設生態綠色基地,提供優質加工原料;三是提昇基礎裝備水平,突出水利綜合治用,開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四是推進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完善農村『三權』分置制度,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第三就是構建農產品加工支橕體系。一要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圍繞補齊農產品加工短板,立足優勢產業鏈上下游生成關系;二要推進加工業轉型昇級。以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為主線,統籌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產地初加工發展;三是提高加工園區建設水平,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加工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集聚發展轉變。
第四是構建三產融合發展體系。重點是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搭建融合平臺載體,創新多元融合模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探索多種業態,做大加工、做強產業,帶動農業『接二連三』,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第五就是構建現代營銷體系。好產品生產出來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把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基於此,大慶將不斷健全營銷渠道;創新營銷模式,支持綠色食品生產企業與發達地區的營銷團隊合作,並全面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強化品牌培育,講好品牌故事,提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力爭積極謀劃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區域公共品牌。
最後,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就是構建現代科技支橕體系。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現代科技的支橕,現代農業就是『無本之木』。為此,大慶將支持領軍龍頭企業與科研單位協作,建設技術開發平臺、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載體,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推出名優新特產品,不斷提昇現代農業產業和相關主體的核心競爭力。
完善產業推進機制,讓產業結構更合理,資源要素配置和流動更通暢
通過這幾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大慶進一步提昇了現代農業糧食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六個方面的功能。大慶的現代農業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已經成為大慶轉型發展重要的產業板塊和新的增長極。
其間,產業支橕體系的作用日漸凸顯,但推進產業持續向良性發展的保障機制也不可或缺。
無論是產業體系還是支橕體系,都是框架,具體運行,需要有各種相關機制來協調各方面組織、各方面要素、各方面資源的關系,促使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協調運作協同發展。
『良好的產業推進機制,能夠以市場為主導,保障產業結構更合理,資源要素配置和流動更為通暢,產業發展更為高效和高質。』中國五方研究院院長、燕園師友會會長於海發說。
據劉輝介紹,根據《大慶市鄉村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大慶將在產業推進機制革新方面作出更多探索實踐。
首先是完善組織協調機制。建立市統籌縣抓總,農業部門牽頭、鄉鎮具體實施、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完善鄉村產業服務機制,從基地生產、產品加工、資金需求、市場開發等方面加強指導服務,按季度定期召開全市鄉村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及時解決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土地、人纔、市場等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其次是完善政策助推機制。統籌運用中央、省、市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完善鄉村產業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高標准農田、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示范強鎮、三產融合先導區等項目政策,綜合運用稅收減免、小微企業融資優惠政策、業務獎補、擔保費用補助等政策,支持鄉鎮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撬動作用。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信用合作,為特色農產品初步加工企業的廠房、設備提供資產融資評估服務。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鄉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開展廠房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多種服務模式,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著力解決企業貸款難、利息貴等問題。
再次是完善協會協商機制。堅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分類指導培育組建鄉村產業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交流信息、搭建平臺、協商互助,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統籌協調、承上啟下的橋梁紐帶作用,構建『公司+協會+農戶』的三位一體生產經營模式,促進小農戶和大市場有效連接,助力鄉村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最後是完善典型培育機制。制定鄉村產業典型培育方案,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突出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模式創新、三產融合、品牌培育、市場開發等方面,每年分別評選先進典型,並在農業產業政策扶持上給予重點傾斜。同時,加大典型總結、宣傳和推介力度,引領全市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