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吹響致富集結號 繪就小康新藍圖 ——集賢縣『電商達人』張廣東發展訂單農業小記
2020-08-25 10:19:43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馬晶 張蓉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25日訊 『我想把家鄉的特產賣到更遠的地方……』鏡頭中的張廣東目光堅定,步伐有力。央視新聞頻道《我們,相逢在偉大時代!》播出後,來自集賢縣腰屯鄉常勝村的80後小伙兒張廣東成了大名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集賢縣委高度重視電商產業發展,深入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大力支持電商扶貧工程建設,有意識地引領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一大批懷著黑土地情懷、學習能力強、敢想敢乾的『創客』閃亮崛起,成為全縣農村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中流砥柱。

  作為集賢縣返鄉創業的代表人物,張廣東在家鄉村民中有著超高人氣,這一切都源於他返鄉創業、帶領農戶致富增收所做的努力。返鄉創業辦電商帶領村民闖市場

  『咱集賢的農產品非常受全國消費者的歡迎,只是存在農產品生產附加值提不上來,好產品賣不出去等問題……』這個長著一張娃娃臉,語速稍快,談起業務來思維敏捷、一語中的的青年人,就是張廣東。

  2016年,張廣東組織村裡農戶成立了秋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帶地入社、簽訂合同等方式發展社員50戶,建立了6000畝水稻基地。以米廠為依托,跟農民簽訂單,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實現了第一、二、三產業的完美融合,帶動農戶種植優質品種實現增收。

  看到種水稻掙錢多,一直種植傳統玉米的農民霍文佳琢磨著『旱改水』,就怕銷路成問題,張廣東聞訊給他鼓勁,表示只要質量好,保證高於市場價收購。吃了『定心丸』的霍文佳又多承包了70畝地,加上自己的30畝地,全都種上了水稻。秋收後,張廣東兌現承諾,依靠線上線下幫助霍文佳賣了10多萬元,比種玉米多賺6萬餘元。

  2017年,張廣東以電商平臺銷售為依托,利用水稻育秧閑置大棚進行雜糧種植,發展農戶自家庭院種植經濟作物100戶,帶動農民增收30餘萬元。

  常勝村農民張友去年按照張廣東提出的種植要求,在自家園子裡種植經濟作物,共1500餘斤,實現增收4000餘元。『種子都是免費提供給俺們的,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賣的錢都是純利潤。』張友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賬。

  張廣東的『樂購無懮農品店』線上銷售額平均每月30萬元,僅2017年『雙十一』當天,就創下10萬元的銷售業績,產品銷往哈爾濱、長春、大連、長沙、南京、成都、昆明、呼和浩特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將東北高寒黑土種出的純綠色大米端到全國老百姓的飯桌上。改革開放四十年父子接力搞創新

  歷史創造機遇。張廣東的父親是體制改革後的第一批下崗工人,勤苦半生,忽然下崗,沒有了收入來源,對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來說打擊非常大。為了生計,張廣東的父親賒賬買了一臺手搖掛面機,辦起掛面廠,開始了艱難的創業。直到2002年,全縣水稻種植規模擴大,掛面廠轉型為康泰米面加工廠,2009年成立康泰米業有限公司。

  時代呼喚創新。張廣東返鄉後接手了父親的米業公司,但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康泰米業一直以來走的都是低端大眾市場,加工出來的產品沒有品質優勢,只能拼價格。市場嗅覺敏銳的張廣東立即著手創新經營模式,從開拓銷售渠道和開發高端市場入手,通過自有合作社的種植優勢,把合作社向產業化、工業化轉變,延伸產業鏈條,引導農戶種出好吃健康的優質稻米,再通過『一連二』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市場需求量比重,將合作社生產的珍珠粒紅小豆、花芸豆、糙米、綠芯黑豆等經濟作物進行分類加工。聘請農戶對雜糧雜豆進行人工分揀,細致分類,保證產品品質統一,對精細分揀的雜糧雜豆,按照客戶要求進行劃等分類,按等包裝,按等定價,提昇了農產品的附加產值,順利地開發了高端市場,滿足了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當個人奮斗與時代號召相遇,看似荒蕪的歸途成為捕獲機遇的另一條旅途。

  采訪中,張廣東還在忙著聯系農業專家,選購優良品種,『我打算再做一些新品種……』娃娃臉上帶著堅定的執著。線上線下齊發展助力鄉親奔富路

  通過線上線下模式銷售農產品,張廣東的電商團隊現已經成為集賢縣線上銷售的領軍人物。發展線上線下融合,建立電商平臺和人纔隊伍,注冊了『樂購無懮』『佳粒』『綠農曉鎮』三個品牌,通過品牌吸引客戶群,搶佔高端市場,利用互聯網做好從田間到舌尖的對接,把集賢和雙鴨山的優質農副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農民品嘗到『互聯網+農業』的豐碩果實。

  在創業的過程中,張廣東不忘帶動村民共同發展。據了解,在今年加入庭院種植經濟作物的100戶中,有16戶是貧困戶。『今年有不少農戶是主動來找我領種子的,能夠帶動更多的鄉親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這也是我當初返鄉創業的初心。』張廣東說。

  據介紹,通過三產融合,使企業的利潤和銷量得到大幅提昇,銷量增長了20%,利潤增長了一倍。2016年,年加工7000噸,利潤60萬元;2019年,年加工8500噸,利潤110萬元。通過電商平臺在網絡銷售40餘種農產品,銷量50萬斤,銷售額350萬元,日銷售額達到1萬元。合作社成員和庭院經濟種植農戶平均多增收3000元。

  問及未來的奮斗目標,張廣東說:『下一步,我要繼續做好優種植、擴銷售、育人纔,計劃今年線上產品銷售擴大到150萬斤,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在縣鄉的支持下,把品牌做大做強,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按需求進行「訂制」生產,帶動更多的農戶受益。』

  今年,張廣東准備擴大生產規模,擴建米廠,新建綠色大米加工車間、雜糧精選車間,加工量實現翻倍。 未來,他還希望延續這份奮斗乾勁,他說:『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期待有更多的返鄉大學生加入我們,共同實現創業夢想。』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