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7日訊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圍繞『四區建設』目標,大力實施『四個集中』戰略。圍繞三次產業發展,突出穩工業、促消費、抓項目、保民生,統籌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激勵保障機制,營造乾事創業的濃厚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打好阻擊戰
疫情防控成效顯著
全區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全面加強對防控工作的領導,堅決扛起疫情防控重大政治責任。認真抓好防輸入風險排查,將境外和國內重點疫區來齊返齊人員作為排查重點,通過公安信息推送、網格摸排、行業監管、群眾舉報、乾部聯系群眾『五道篩子』,開展網格化、地毯式、全覆蓋的排查和登記,進行數據比對,全面核准鎖定重點人員。截至目前,共排查重點疫區來返齊人員19510人,排查購買退燒藥咳嗽藥的人員6萬餘人次。
認真抓好分類精准管控。強化『兩站一場』管控,組織行業主管部門每日深入轄區場站,對通風、消殺、測溫、登記、安檢等流程進行查驗。設立3個交通檢測站,24小時逐車、逐人排查,全面進行體溫測量、信息甄別,有效降低疫情外來輸入風險。嚴格小區『卡口』管控。嚴格執行『掃碼驗碼+測溫+戴口罩』制度,持續強化小區值守力量配備和居家隔離人員日常監管,確保24小時無死角。同時,成立聯合督查組,每天對小區『卡口』、居家隔離人員等情況進行暗訪檢查,采取『一次通報、二次約談、三次問責』,壓緊壓實屬地責任,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全面抓好重點場所管理。加強老年公寓等社會福利機構監管,建立『1+4+1』責任體系,每個養老機構由1名區級包保領導加1名民政局聯絡員、1名街道負責人、1名社區包片乾警和1名區內志願者負責,1個紀委監委巡查組負責全區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巡查工作,對全區17家養老機構實行24小時嚴格值守。加強商超、店鋪等場所監管。與營業場所負責人簽訂防范責任書,持續檢查和督促轄區內農貿市場、商場超市、藥店、市場,特別是恢復堂食的餐飲從業人員、進店人員嚴格落實掃碼、驗碼、測溫、消毒、通風、分餐等措施,全面杜絕人員聚集現象。加強開復工復產企業監管。在派出21名駐廠人員基礎上,以行業群體劃分成立定向流動巡察組5組,實行定向巡查、實時監管,確保企業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加強學校復學准備。嚴格落實區級領導『1+3』包保體系,壓實責任,強化管理。購買測溫頭盔、攝像頭等設備,開發體溫監測小程序,實現師生健康數據實時監測。加強集中隔離點監管,先後啟用5家賓館用於集中隔離使用,共配備了94名醫護人員、26名管理人員參與人員監管、心理疏導、物資保障、安全運行等方面。全面加強院感防控。全面落實預診分診、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制度,對20家屬地醫院嚴格執行『一患一診室、一患一消殺、一患一陪護』制度,切實做到入院人員『四清』,最大程度降低院感風險。
緊扣『百萬千』項目建設加速推進
龍沙區全面落實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百萬千』產業倍增計劃,積極搶抓國家政策機遇,深入推進全市12個重點產業和全區3大主導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昇級,切實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確保完成各項既定目標任務。
全區上下持之以恆,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提昇一產品質,發揮聯享農業集團公司農業現代化服務業作用,組建農業市場化服務聯合體,以城市為中心,輻射周圍縣區,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服務。以鄉村振興為統領,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土地集中流轉,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旅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采摘農業、民宿經濟、休閑體驗等新業態,推動農業全環節昇級、全鏈條增值。以『大民小柿子節』為突破口,借助網上帶貨等措施,叫響中國小產區大民蔬菜品牌;夯實築牢二產基礎,全區積極引導企業立足自身優勢,挖掘疫情潛在商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新產品、新項目研發生產,對衝主業訂單減少造成的損失,重新煥發生機活力。華工機床研制的世界首條智能化試樣加工檢測線單套設備售價1700萬元,首批設備已成功發往寶鋼。景宏石油堅持以科技創新作為突破口,遙感導向系統樣機已經下線,北坤高分子和鵬力科技、華工機床、永裕肉禽搶抓疫情催生的商機,新上熔噴布生產原料和口罩生產線,有效緩解企業運行壓力;鞏固壯大三產優勢,始終將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龍沙區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方案》,大力發展『八大核心產業』,著力培育數字農業、工業智能服務、電商孵化、倉儲、冷鏈物流、服務外包等『N個優勢領域』,形成全市覆蓋、輻射周邊省市的產業優勢,努力打造全省現代服務業示范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園運行良好,銀盛業金融服務外包公司今年訂單大幅增加,1-5月已實現營業收入1470萬元,帶動就業760餘人。禾速傳媒自3月復工以來已實現營業收入3000萬元,帶動線上線下就業近500人。創新思路推進的齊齊哈爾市5G視商科技產業園,業態新穎、模式超前,發展前景看好。鶴城公園主題游樂園已正式開園。
全區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新開工叡濤水環境生態旅游綜合(棲鳳湖)項目、仁和生物萃取技術研發及產業孵化項目、聯享農業現代服務產業園項目等15個。項目預計總投資33.8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18億元,已完成投資0.3億元,投資完成率4.17%;續建文化大都會項目、齊齊哈爾奧悅冰雪體育運動公園項目等11個已全部復工,項目總投資32.6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93億元,已完成投資1.65億元,投資完成率23.8%。
堅持全面謀劃、系統推進原則,積極搶抓國家加大政府債券投放力度的有利契機,積極推進債券項目謀劃。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組織研究,成立政府債券謀劃推進專班,分管區級領導帶領專業團隊和街道部門逐項研究分析、反復推敲方案,初步形成了全區債券項目庫,共計78個項目,總投資110.26億元,其中:謀劃專項債券項目33個,謀劃一般性債券項目45個。
立足惠民生社會事業持續優化
鞏固提昇社會保障工程。突出抓好困難群體救助,上半年為3509戶城鄉低保家庭發放低保金1148.5萬元,為46戶特困分散供養人員發放補貼31.2萬元;積極開闢綠色通道,為48戶困難家庭發放臨時救助補貼13萬元,為292人發放物價補貼71.7萬元,切實保障疫情期間困難群體生活。全力抓好重點群體保障工作,累計為4464名失地農民辦理基本養老保險,已有2420人享受退休待遇。已為1130名退役士兵辦理『兩險』接續手續。
鞏固提昇宜居工程。以改善基本功能為重點,今年重點抓好8個小區和1個單散片區,共計282棟樓、141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涉及居民百姓19350戶。今年改造中涉及違建723處,已拆除672處;塑窗更換率達到95%,確保年底順利完成改造任務。全年計劃完成剩餘68個小區,85棟單散樓封閉管理。按照全市違建拆除5年計劃全力推進拆違工作,截至目前,拆除違建987處,拆除面積24906平方米。做好特困、三無人員、低保戶、低收入家庭約600戶的住房租賃補貼發放,完成全區3803套公共租賃住房的相關信息錄入。全年計劃完成5條市政道路拓寬和機場改擴建項目地段征收。計劃回遷安置2900戶。
鞏固提昇城市環境整治工程。統籌推進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大力推廣垃圾分類治理。結合春風、夏淨、秋掃、冬清專項行動,主乾道、次乾道實現『五無五淨四根清』。開展背街背巷髒亂差專項整治,全面清理背街巷道的垃圾死角、殘土、污冰包及綠化隔離帶的殘枝枯葉。抓好城鄉結合部薄弱環節和齊富、齊昂出城口等重點地段管理,落實專人清掃。深入推進城管中隊下沈,開啟城市管理新格局。實施物業獎補制度,督促物業公司做好居民小區的環境衛生整治,解決了垃圾清運不及時等問題。
鞏固提昇社會事業工程。強化公共基礎教育。全面提昇公辦幼兒園水平,年底前再創市級一類園2-3所。充分發揮齊師專、民辦幼兒園九州教育的辦園優勢,分批分期探索『公建民營』的辦園方式。以新城小學和第二十中學為試點,探索『公辦民助』的辦學模式。新建第三十四中學南校區,籌建永安小學南校區,完成新城教育布局。向上爭取資金和利用民間資本1000萬元,對部分中小學教學樓進行維修改造,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公共衛生服務。調整充實區疾控和衛生監督人員隊伍建設,努力破解狂犬疫苗接種難、精神障礙患者保障難等問題。爭取2800萬元國投項目資金,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公共衛生服務平臺,建設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集疾控、監督、婦幼、檢驗檢測於一體,硬件設施完善的公共衛生綜合樓。提高轄區二級醫院核酸檢測能力。強化基層醫防融合,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35%以上,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70%。協助鶴城公園主題游樂園、齊齊哈爾市棲鳳湖水珍禽救助保護中心及生態資源開發項目申報國家級AAAA級景區,創建龍沙旅游品牌。
全力保障居民就業。一是新產業項目帶動。通過文化大都會、鶴城主題公園、仁和翔鶴等產業項目提供就業約2600人;通過開發房地產項目、機場擴建項目、道路拓寬改造項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提供就業2500餘人。二是夜市經濟、地攤經濟帶動。開發就業崗位近2800個,提供就業10000餘人。三是公開招錄和購買服務帶動。計劃招錄公務員25人,『名校優生』98人,『豐羽計劃』6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招入政務中心窗口服務人員36人,解決90年代非師范電大委培生就業20人,招聘公益崗位綜合防控員260人。四是新媒介及大眾創業帶動。培育5G視商新業態,打造網紅經濟,利用聯享農業、禾速傳媒、憶影傳媒、5G視商產業園、線上大賣場等提供就業人數4200餘人;依托創客孵化園、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等5家孵化基地,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創新,孵化大學生等創業者168人,帶動2000餘人就業。
打好組合拳政府改革全面深化
聚焦經濟、民生、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堅持問題導向,大力深化政府改革。大力改善營商環境。重新整合區政務服務中心空間,增加開放46個窗口,形成一樓公共服務大廳、二樓行政審批大廳、三樓企業主題式服務大廳的格局,提高辦事效率。完善街道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將涉及8個部門117項政務服務高頻事項下沈街道公共服務中心,群眾『就近辦』比例顯著提高。切實提高網辦知曉率和普及率,區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3.08%,網上實辦率達到90%。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嚴格落實『五零』服務承諾,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施就近入學、陽光分班,消除『大班額』,小學課後看護率達96%。為280名學生落實國家和省免助學政策。強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提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推動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建立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治理清單,全面推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所領辦的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實施集中帶量采購政策。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力推行『兩個創建』『兩個打造』,即創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創建全省『七五』普法先進區,打造龍沙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打造江安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試點『吹哨報到』改革。進一步優化更新『e網通』指揮平臺系統,准確界定街道與行業部門職責邊界,構建切實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做到群眾自下而上吹哨、街道部門報到,進一步精准快速地解決群眾身邊個性化問題,提昇基層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