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雙鴨山:一家合作社帶富一個村
2020-09-16 09:13:24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楊昕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16日訊 安邦河畔,綠鋪平疇,在集賢縣昇昌鎮永勝村田間,無人機轟鳴掠過,莊稼長勢一目了然。

  『這無人機真是好東西,航化作業、監控長勢,處處少不了!春天時這片地1000多畝,不到一天就能噴完,比人工快了十幾倍,用藥還省下1/3。』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連連贊嘆。

  正是玉米灌漿期,劉明坤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合作社耕種三萬兩千畝土地,涉及348戶農民,咱這個「田掌櫃」不好當啊!』

  一個合作社怎麼打理三萬多畝地?

  『靠新農機+大數據!』劉明坤坦言,這麼大的面積,像父輩一樣憑經驗肯定不行了。在合作社裡,智能拖拉機、衛星導航系統、精量播種機、植保無人機……一臺臺種地『神器』讓化肥農藥減下來,產量質量提上去:每畝成本減少20%,產量提昇10%左右。綠色產品賣出好價錢,去年合作社收入兩千五百萬元。

  2000年,劉明坤在村裡牽頭辦合作社。訂單收購、托管服務、土地入股……合作社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也能嘗到科技甜頭。

  『土地入社,就能享受農機一條龍服務,保證單產。比起一家一戶種,農民選擇入社每畝至少多掙200元,還省心省力。』劉明坤一一列舉合作社的優勢——

  『開溝、翻地、起壟,大馬力拖拉機來回撒歡,那叫一個有勁兒。播種機、收割機裝上了衛星導航系統、電腦控制系統,「大腦」精准指揮,乾農活像「繡花」。』 『在播種環節,衛星「眨眼」,農機「牽」著跑,路線筆直、轉彎靈巧、行距均等。電腦裡設定好數字,要在一畝地播1000粒種子,分毫不差。』劉明坤說:『算細賬,十來畝地能多種出半畝地來。』

  『保護黑土地,農機出大力。』劉明坤介紹,過去地種薄了,摳一塊土,硬得掰不開,看著都心疼。『多虧新型玉米收割機。機頭,摘穗、剝皮,米粒入倉;機尾,粉碎、破茬,秸稈還田。黑土「蓋被子」,有機質慢慢恢復,如今抓在手裡的黑土松軟油亮。』

  機械化給力,新技術加快落地,生產綠起來,農業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這幾年,合作社向精深加工進軍,鮮食玉米加工、秸稈壓塊燃料、玉米壓片飼料等項目紛紛上馬,一條條生產線轉起來。『光鮮食玉米加工就消化6000畝玉米,大伙兒不用為賣糧發愁了。』劉明坤說。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田裡裝的傳感器,廠房裡的流水線都是種地好幫手,咱實現了田間連起車間。』劉明坤自信滿滿。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產品更優了,農業有奔頭,種地蹚出了新路——有機種植、種養循環、鮮食產品、牛羊飼料……把一粒玉米吃乾榨盡。

  『越乾越有勁頭,越琢磨越有門道。』劉明坤說,『中央一號文件年年講農業,國家重視咱農民,合作社成長壯大,離不開有力扶持。就說合作社裡120多臺套農機具,政府補貼30%到60%,最多一臺能省幾十萬元。』乘著好政策東風,劉明坤謀劃:農機下田、科技種地成趨勢,農業正朝著現代化邁進。各家發揮優勢,把農機、農資、加工、銷售、金融等資源整合起來,讓種地更加專業化、精細化。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在集賢縣的黑土地上,農機縱橫馳騁,不斷昇級換代,助力農業產業昇級,讓種糧農民鼓足了底氣。

  一組組數據也證明了新變化——目前,集賢縣共有大中小型拖拉機2.2萬餘臺,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0萬千瓦,其中1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450餘臺。收獲機械1147臺,其中玉米聯合收獲機735臺,稻麥聯合收割機326臺。

  以2019年為例,集賢縣全縣播種面積177.4萬畝,其中機耕面積177.4萬畝,機播面積167.5萬畝,機械植保面積173.9萬畝,機械收獲面積166.7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6.51%。農民挑上科技這個『金扁擔』,糧食豐收更有保障。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