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農業大市的別樣風姿——吉林省四平市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走筆
2020-09-16 09:48:4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任爽 劉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長鏡頭】

  8月,走進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百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近觀玉米抽穗揚花、長勢喜人,遠望田疇交錯、綠浪千層。

  近年來,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中國優質玉米之都——四平市積極探索黑土地保護模式,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多彩化,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描繪著豐收美景。

  『鐵牛』隆隆細耕作

  傍晚,太陽緩緩下山,一臺大型免耕播種機從遠處駛來,機聲隆隆。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鎮大橋村村民李克明一臉自豪地說:『一個人、一臺機器、一周時間,我就把流轉來的60?地種完了。』

  漫步在四平市村屯沃野,到處可見農民開著小車,把種子化肥拉到田間地頭交給農機手,瀟灑地當起『甩手掌櫃』。

  今年30歲的馬雲秋,已是有著8年經驗的老農機手。得益於四平市的農機手操作培訓,馬雲秋告別了打工的生活。他說:『有一技在手,就好比捧著「鐵飯碗」,穩著哩。』

  目前,四平市已推廣保護性耕作366萬畝,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其中,機耕率96%、機播率92%。全市農機用戶超過4.1萬戶,農機從業人員達4.8萬人。

  四平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李國興說:『在疫情特殊時期,四平農業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還實現昇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農業機械化和現代科技的注入。』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7月23日,連日少雨的四平市碧空澄澈。『咱這地抗旱能力強,不信你瞅瞅。』盧偉蹲下身子,用手在地裡一扒一摳再一攥,一抔摻雜細碎秸稈的黑土被瞬間握成了團。

  『如果沒有水分咋能成團?這就是梨樹模式養出來的地。』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自豪地說,合作社現有農機54臺套,覆蓋耕種收各個環節,都是實行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的配套機具。

  梨樹模式是14年來梨樹縣為保護好黑土地所做的積極探索,當地人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秸稈覆蓋還田,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並形成了以秸稈覆蓋為主,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植保防蟲害等的技術體系。

  經過10年連續監測,該模式下的梨樹黑土地保護試驗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層0至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數量增加到120多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保護性耕作每年減少秸稈焚燒100萬噸以上,減少化肥使用量3000噸。

  梨樹縣委書記曾范濤說,『黃金玉米帶』上興起的新耕作方式,讓玉米的產量更穩、更高,糧食安全也更有保障。未來,梨樹將繼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多彩農業處處有『戲』

  如今,四平市的糧食作物早已不再是玉米『一枝獨秀』。通過不斷調優,四平的雜糧雜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同樣花開滿園。

  走進四平市山門鎮頭道村惠麗農場的文洛式溫室蔬菜園,一排排整齊的水培蔬菜郁郁蔥蔥。為豐富百姓餐桌,農場裡還種植了土豆、白菜、西紅柿等蔬菜,用監控設備全程記錄蔬菜從種植到配送流程,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起開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目前,四平市標准棚室面積已發展到5.28萬畝,規模園區累計達到77個,棚室菜瓜果菌產量達到67.3萬噸,實現產值21.7億元。

責任編輯:宋蔚

【專題】幸福東北網絡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