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7日訊(記者 孫英鑫 周秘 葛金鑫 劉楠)正值金秋時節,記者走進綏濱縣吉成村小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連片的平菇栽培大棚錯落有致,棚內密密麻麻的菌棒整齊排列著,一朵朵肉嘟嘟的平菇鑽出菌棒,模樣喜人。

馬小暉,一名退伍兵,2006年底轉業復員後,他考察了綏濱縣周邊的蘑菇市場需求,向有經驗的種植專家學習經驗,便開始了自己的『菌類基地』創建。『我很看好這個市場,和媳婦商量妥了後拿出了全部積蓄投入進來,拼一把!』馬小暉說。

然而,馬小暉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剛開始時,我和媳婦每天凌晨就要坐著輪渡去富錦的早市上賣平菇,有時一跑就是一天,連飯都顧不上吃……』回憶起創業往事,馬小暉充滿了對妻子的愧疚。
2009年,他們進了一萬袋菌包,由於管理沒跟上,菌包染了病,全扔了,心疼得好一段時間緩不過來。但馬小暉沒有輕言放棄,堅持做下去。如今,合作社的平菇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十萬公斤,車間內可提供就業崗位20個。從最初的300平方米的棚子,發展到總佔地面積幾萬平方米的平菇培育基地。14年間,馬小暉不僅讓自己的腰包鼓了起來,還幫助村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增加了收入。
『沒來合作社之前,我們兩口子就靠種地、打零工維持生活,還要供兩個大學生,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現在我倆吃住都在這,平時給蘑菇澆澆水、摘蘑菇,乾點雜活兒,一年能掙4萬多塊,家裡寬裕了不少』建檔立卡戶杜雲鳳說。
吉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旭說,目前小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已經形成了『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已有貧困人口7人在扶貧車間務工,並與公司簽了長期用工協議,年收入從6000元到20000元不等。
說起企業下一步的發展,馬小暉充滿期待。他說,我們准備繼續擴大規模,進一步開拓市場,並在打造品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產業鏈條。合作社注冊了『小暉』牌商標,開始研發和加工鮮蘑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爭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給鄉親們,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在吉成村,一朵朵色澤鮮艷的『平菇傘』,成為馬小暉和村民們的『致富傘』。優質的食用菌,持續上漲的銷量,讓每一個加入合作社的鄉親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