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3日訊(記者 陳顯春 霍梟涵 安澤 馬悅)9月23日上午,2020中國·樺川農民豐收節暨第三屆樺川稻香節開幕。在下午舉行的『聚稻鄉樺川尋米業新路』『稻鄉論道』論壇上,樺川縣委副書記、縣長姜宇峰說,樺川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調結構、謀創新、強動力、促融合,穩定糧食生產,增強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拓寬多元營銷渠道,努力探索水稻產業優質化發展路徑。

據介紹,樺川縣水稻面積130萬畝。樺川地處北緯47度,年均日照2525小時、有效積溫2500度,有利於作物乾物質的積累;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硒、鍶、鈣等營養元素含量豐富;奔騰的松花江水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豐沛的灌溉用水。
姜宇峰說,樺川水稻產量穩定品質優良。樺川堅持擴大綠色有機、糯稻及良種繁育面積,減少普通水稻種植面積。2020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其中綠色有機水稻面積達到110萬畝,良種繁育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全縣水稻總產穩定在14.4億斤以上;綠色食品標識數量達到139個;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樺川縣堅持以『大應用、大轉化』為原則,不斷加大先進水稻生產技術引入。廣泛應用智能化催芽、缽育擺栽、側深施肥、黃腐酸應用、益生菌育種、有機水稻覆膜、魚鴨蟹稻共育等先進技術。積極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優選稻花香、509、五優稻3、三江6號等適宜本區域的優良品種。全面加快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建成了覆蓋全縣的農業物聯網可追溯系統,農業智能裝備普及速度全省領先。2019年,樺川縣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3%,2018年作為黑龍江省唯一縣市代表在中央農辦農業科技創新座談會上作了經驗交流;水稻產業鏈條縱向延伸。2020年,全縣水稻生產加工企業達到9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13家,年加工能力達到330萬噸,年加工水稻能力30萬噸以上的企業達到8家,稻米轉化率達到80%。以樺譽糧油等5家省級龍頭企業為牽動,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米、功能米、谷維素、米糠油、阿魏酸等高附加值產品。全縣有米糠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米糠20萬噸,米糠毛油3.2萬噸,精煉米糠油衍生香料阿魏酸60噸。
『星火大米』品牌牽動作用逐漸突出。樺川縣是名副其實的三江水稻之源,三江平原的水稻種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星火大米』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星火朝鮮族集體農莊產出的『星火大米』,是黑龍江省農產品著名品牌,曾多次入選人民大會堂國宴用米。經國際權威機構檢測,樺川『星火大米』營養成分均衡豐富,16種氨基酸及鈣、鎂、鋅、硒、蛋白質、維生素B1、B2、B6等多種人體必需營養元素遠高於國家標准,鉻、鎘、鉛、無機砷等重金屬及14種農殘遠低於國家標准。近年來,又陸續開發了適合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的功能性稻米。經過多年的努力和付出,『樺川大米』、『星火大米』品牌和營銷體系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為『中國飯碗』裝滿優質『中國糧食』作出了樺川貢獻。
優越的生態環境,先進的生產技術,悠久的種植歷史,賦予了樺川『星火大米』上乘的品質。為保障大米乃至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信譽贏得市場及消費者認可,樺川縣政府堅持發揮『有形之手』的強力監管作用,構建了全過程質量保障體系。
姜宇峰說,樺川縣成立了30多人的專業監管隊伍,建設了樺川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對縣域內的綠色有機種植基地實行從種到收、從存儲到加工全過程監管,既讓種植者受到了約束,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保障。
依托『互聯網+農業』智慧指揮系統,實現『有機樺川』電商平臺上銷售的農產品種植過程全程可視,消費者能夠直觀感受農產品的生長環境,了解農藥、化肥、除草劑是否施用及施用劑量,感受魚鴨蟹稻共生共育的生態場景。消費者只要掃描大米包裝上的二維碼,即可了解產品從田間到餐廳各環節的溯源信息。
建立了全省縣級檢測機構中檢測功能最齊全的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中心獲得了中國質監(CMA)和農業檢測資格(CATL)雙認證,檢測項目達到444項,免費為縣域內稻米生產者提供檢測服務,確保樺川縣生產的農產品絕不出現農殘和重金屬超標現象。同時,出臺了有機、綠色認證和檢測的補貼政策,鼓勵種植者主動申請認證和檢測。並要求在『有機樺川』電商平臺、京東縣域特產館和天貓星火大米旗艦店上銷售的農產品必須有認證證書。
談及樺川縣稻米產業發展目標時,姜宇峰說,樺川縣的目標是瞄准國內一流稻米品牌,做大做強優質稻米產業,逐步將『星火大米』引入高端市場,讓消費者吃出美味、吃出品質、吃出健康。終極目標是為國內外消費者捧出優質、綠色、營養、健康和安全的樺川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