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蘭西縣農業生產托管調查
2020-09-27 09:48: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張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7日訊秋收在即,不想9月裡罕有的3場臺風,使得蘭西縣的一些農戶心頭忐忑——田地裡偶見的倒伏玉米稈看著就讓人揪心。不過,蘭西縣那些把自家的耕地進行了土地托管的村民,心裡卻沒有太多慌亂——依照年初土地托管時簽的合同,即使出現最嚴重的情況,他們今年也會收獲高於耕種成本的保底收益。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得力於『生產托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的土地托管模式,今年蘭西縣41.3萬畝耕地實現了小農戶生產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即使今年風雨交加,農民對自己的收入也心裡有底。

  托管還能『抗臺風』?科學指導有保證

  『兩塊玉米地挨著,臺風過去後,托管的沒倒,不托管的倒了一片,就是因為沒噴「矮壯素」,你說那不托管的人家現在啥心情?』9月15日中午時分,蘭西鎮林盛村村委會,剛從田間回來的合作社成員吉雙,對記者侃起了農業生產托管還能抗臺風的『歪』道理:『防倒伏用的「矮壯素」這類農藥,小家小戶得用小背壺噴,費工費力還怕風吹,所以很多農民都嫌費事就不噴。可全程托管的耕地,都有合同跟著呢,你敢不給人用?現在你看這效果——3場臺風過去了,莊稼大多數還在那兒直挺挺地立著!』

  不僅僅是噴『矮壯素』可以抗臺風,合作社用的220馬力東方紅LX2204這類大型農機,能達到30厘米的深耕翻地,『個人家的20馬力單缸拖拉機乾不了這個,根本翻不動。』托管了的土地都是大農機深耕,莊稼根系發育得好,自然附地性強,臺風襲來時抗倒伏的能力『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林盛村村委會裡,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說著。

  在林盛村黨支部書記田樹斌拿給記者翻閱的數本土地托管合同裡,托管地塊農業大災險的辦理選項上,都按著紅紅的手印。想起當初簽合同時,有些農民還很勉強,在9月的幾場大風雨後,這一份份合同變成了農民心裡的定心丸,田樹斌的笑容也因此格外燦爛。

  蘭西縣蘭西鎮林盛村今年第一次進行土地托管工作,按照縣裡農村經濟服務站提供的標准合同,全村8個自然屯的132戶農民,將自家的3146畝土地,全程托管給了村集體組織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從種到收所有環節都由合作社負責,到時在家等著收糧就行。』

  『每畝地的服務費是320元,從3月15日到11月30日左右農作物離田全程托管。耕、種、防、收整個生產環節都包括,種哪種玉米、辦不辦保險,種子、化肥、整地、播種、滅草、噴矮壯素、施葉面肥、打防蟲藥、收獲,包括最後的存放,所有的項目和費用都在合同裡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田樹斌介紹說。

  托管咋回事?農民賺錢又省事

  農業生產托管是指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前期的一些報道和農民口中所說的「土地托管」,實際指的就是農業生產托管。』蘭西縣農村經濟服務站副站長崔岩說,『蘭西是國家級貧困縣,用土地流轉的方式去實現耕地規模化生產相當有困難。』規模化集約化是現代農業生產的必然趨勢,現代的大農機作業、無人機噴藥等新農業科技的應用,都是建立在大規模作業的基礎上的。但以土地流轉為手段的規模化,最大的難點在於啟動資金需求巨大,經營風險也相對集中。

  蘭西縣進行的土地托管,不改變土地的權屬,各家農民對於種什麼,怎麼種,何時賣,都有決定權,對於農民來說,只是花錢僱用專業的社會組織為自己種地,省了事還多賺了錢;但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卻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崔岩說,借助於土地托管這種方式,完成土地規模化的實現,並不需要專項的啟動資金,自我造血能力與生存能力很強。

  田樹斌說起土地托管的好處更加具體:土地托管規模化生產,首先就要比小農小戶自己耕種節省成本,買20畝地用的種子化肥和買3000畝地的種子化肥,在與經銷商或廠家的議價能力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再有就是土地深耕、寬體噴藥機等大農機作業,矮壯素、葉面肥、防蟲藥的科學使用,耕、種、防、收各環節尤其是田間管理真正實現了現代化、標准化作業,糧食產得多,農民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托管難推進?增收『開路』不費勁

  『這兩年能留在村裡種地的,都是種田的老把式,你要他們花錢把地交給你種,必須信得著你纔行。不過第二年產量、收入有了對比,就都會主動要求托管了。』在采訪中,對於土地托管推進中的難處,林盛村田樹斌、擁軍村張連學、雙太村歐陽雙鐵這3位村黨支部書記的經驗體現了高度的一致:村民們對村委會的信任是第一關,還有就是要切實『打好樣兒』!

  1956年出生的王慶和是蘭西縣遠大鎮雙太村村民,歲數大種地吃力,以往都是把耕地流轉出去,32畝地能收入9000多元。現在,他把自家的32畝土地托管給村裡組織的合作社來種,用他的話說,完全是被這兩年村上鎮上乾的實事感動了:『我們村地勢低窪,以前,只要下雨就是一片汪洋。2018年起,鎮上村裡開始領大家修溝渠,埋涵管,搞水利建設,今年入秋雨水這麼大,田地裡基本沒事兒。』王慶和在2019年首批響應號召進行了土地托管,『合作社種的科學,加上年景也好,當年大豆畝產最高的達到了400斤,賣糧時因為蛋白含量高,還能比別人自種的每斤要多賣上幾分錢,當時我是1.65元/斤賣的,加上自己省的人工,裡外裡一算,一年的收入快抵上以往3年得的錢了。』王慶和說起土地托管來贊不絕口。2019年,蘭西縣遠大鎮雙太村全程土地托管334戶10380畝,農戶畝均增收200元。

  同村的王憲章2019年托管了40畝、自種40畝。『托管給合作社的都是邊角旮旯,好地留著自己種來著,沒想到沒種過合作社。』今年,被事實完全折服了的王憲章二話沒說,把80畝地全部托管給了村裡的股份經濟合作社。

  已經連續進行了兩年土地托管的蘭河鄉擁軍村,全村土地托管面積由2019年的3000畝增加到了2020年的7000畝。蘭西縣農村經濟服務站副站長崔岩的點評最為簡明深刻:農民都是最務實的,他們看到了土地托管的好處,自然會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

  托管誰受益?多方共贏最給力

  蘭河鄉擁軍村是遠近聞名的庭院經濟示范村,每周末的墟集都能引來周邊甚至哈市的市民,驅車前來買些小園菜或赤松茸等特產。該村的郭小紅2019年在自家院子裡闢了一個600平方米的大棚,『當年種菌,45天出菇,從9月開賣一直到11月末,一個大棚的產量就賣了14000元。要不是自家的耕地進行了土地托管,哪有工夫搞庭院經濟。』土地托管讓農民騰出手來搞副業創收,還有的出去打工賺錢。

  對於在蘭西縣內提供農業服務的四類服務組織主體來說,土地托管的正向激勵意義很是明顯。第一類的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現有22家,通常由各自村裡公認的『糧把式』村民組成,在村集體的指導下為大家當專職的農事『管家』,實現了農民與集體兩得利。與之相似的農民種植合作社是第二類,當地現有14家,完全由村民自行組成。對於機械多、資金佔用量大卻時常開工不足的第三類服務組織——農機合作社來說,托管服務有效提高了大農機利用率,又減少了必需實行規模化作業而進行土地流轉所需的巨大成本,降低了經營風險。而第四類服務組織——農事企業的加入,則延長了托管服務的鏈條,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不僅如此,現在農村務農人口漸少,老人種不動,年輕人不願種,壯勞力還都在外打工,而土地托管這一模式,恰恰提供了土地耕種的解決辦法。

  托管誰來管?制度監督最可靠

  『交了托管費,合作社卷款跑了咋辦?』

  『合同裡規定要用的種子,要上的化肥,合作社不按合同做誰來管?』

  對土地托管實際操作中這一系列關鍵問題,蘭西縣的回答是:制度監管最可靠。

  『縣裡制定了《托管服務資金監管制度》,規定合作社需要在銀行開立資金監管賬戶。』縣農村經濟服務站副站長崔岩說,『農戶的托管費繳納至監管賬戶,賬戶資金采取授權支付方式,保障托管資金安全。』

  蘭西縣還制定了托管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實施方案》、《托管服務管理制度》和《農作物標准化生產技術規程》,明確了托管的服務范圍、收費標准、服務價格、質量標准等。對玉米、大豆、水稻耕種的全環節,逐一明確作業標准,確保托管服務有據可依;每項托管作業完成後,托管服務組織、服務對象、鄉鎮和縣農村經管機構都要簽字確認。『農戶不在作業單上按手印確認,合作社就用不了資金監管賬戶裡相對應項目和數額的托管費,合作社怎麼可能不用心去種好地?』崔岩說。

  除了以制度確保土地托管模式的健康發展外,諸如農民擔心的『錢不夠交托管費,找誰借?』『秋收時賣糧賣不上好價,怎麼辦?』等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蘭西縣都在政策層面上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模式,在政府推動下,供銷社、農機、保險、銀行等部門各司其職,參與到了托管服務工作之中。要借錢有農村金融,解決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資金需求問題,蘭西縣和建設銀行合作,推出了土地托管貸,甚至在手機上就能把錢借到手。糧食銀行會解決糧食收貯和銷售時尋機賣好價的問題,收獲的糧食統一送至有收儲能力的機構,入庫標准化保管,農民憑收據就可以依行情,隨時下指令來確認是否賣出。

  蘭西縣創新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讓農民切實增收、讓農村經濟活躍、更讓農業現代化與小農戶生產實現了低成本的有機銜接,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范本。蘭西縣『生產托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入選2019年度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