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忠是一名擅長拍攝家鄉風貌的自然生態攝影人,他創立的雞西市眾維影視工作室是專業影視拍攝制作公司,專注拍攝自然類題材的紀錄片、網紅孵化、綠幕成像合成等,先後完成《四季興凱湖》和《興凱湖的鳥》兩部自然類紀錄片的拍攝和制作。

今年疫情期間,張維忠自費拍攝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紀錄片,拍攝制作了9集抗擊疫情實況記錄,上傳網絡後,引起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為更好地在網絡上展現家鄉壯美風光,自2015年以來,張維忠自駕拍攝了我省13個最美濕地和自然保護區,每個濕地都去過三至五次。跟蹤拍攝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候鳥——東方白鸛的繁殖和遷徙過程,自駕跟隨候鳥遷徙由興凱湖至鄱陽湖拍攝,跨越8個省、總行程2萬公裡,記錄了珍貴的候鳥遷徙素材。2016年開始,自籌資金拍攝展現家鄉興凱湖風情風貌的自然紀錄片《四季興凱湖》和《興凱湖的鳥》。據張維忠介紹,興凱湖到鄱陽湖的車程有3千多公裡,他們實際上走了2萬公裡,許多裡程都用在了拍攝地點的折返上。比如,根據安裝在鳥類身上的追蹤器顯示,東方白鸛在山東的東營濕地休整,可是他們趕到時,卻未發現大批鳥類的身影,於是又返回河北的曹妃甸濕地。由於鳥類飛行的不確定性,定位追蹤設備只能提供參考信息,要想獲得准確信息,還是要靠經驗研判、尋找。在曹妃甸濕地,為了能接近鳥群,他們把車開進了魚塘,在當地僱人墊了二百多袋沙土纔把車開出來。為了找到一群鳥,張維忠往往是要窮盡所有的可能性。在鄱陽湖,由於湖面廣闊,給尋找帶來了很多困難,拍攝臨近終點,卻找不到拍攝對象。最終,張維忠圍著鄱陽湖轉了三天,終於找到了東方白鸛群。科研紀錄片《東方白鸛遷徙之路》制作完成後,立即被一家科研基金會采用。2018年在興凱湖東方白鸛繁殖地,在科研部門的配合下,張維忠用4K監控球機,搭建了一個8米高的三腳架,采用無線網絡傳輸、太陽能供電,拍攝記錄了東方白鸛遷徙回來後築巢孵化、育雛練飛,小鳥一天天長大、展翅飛翔,然後集群遷徙,不同階段的視頻畫面,這是他拍攝的第二部科研紀錄片《東方白鸛成長記》。


張維忠告訴記者,我拍鳥經歷了拍照片、拍短視頻、拍紀錄片這樣一個歷程。通過幾年的拍攝,我跟候鳥建立起深深的感情,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與候鳥相約相伴,我覺得拍攝候鳥成為了我的使命。我希望把我拍攝的東方白鸛遷徙和生長的視頻素材及幾年來拍攝興凱湖候鳥遷徙的視頻景象,尋找一家理想的合作機構,制作成精美的自然紀錄片呈現給更多的人。作為一名愛鳥人士,我想通過上傳到網絡上的這些候鳥視頻作品,讓更多的人關注候鳥熱愛候鳥,不斷改善自然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艱辛的付出換來了豐碩的收獲,2017年以來,張維忠拍攝的自然生態視頻素材被多家單位征用,拍攝的圖片攝影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全市和地區攝影大賽的特等獎、一等獎及二三等獎。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的專題報道。張維忠說:『把家鄉美通過網絡展現給世人,在網絡這個互通有無的國際平臺上,讓更多人了解黑龍江省濕地的壯美,讓更多的人感受祖國邊陲興凱湖的壯闊,熱愛家鄉的自然環境,保護家鄉的自然資源,是我們攝影人義不容辭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