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14日電題:『百年煤城』雞西:重鑄發展動能漸別煤炭依賴
昔日『一煤獨大』的黑龍江省雞西市近年來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產業提檔昇級、改善營商環境,努力擺脫煤炭依賴,初步形成多業並舉新格局,一個個轉型發展大項目正結出『碩果』。今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居黑龍江省四個煤城的首位。
點石成金:『兩黑』昇級為『兩金』
作為東北重要資源型城市,雞西市煤炭、石墨資源量大質優,而當地過去以賣原料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這個城市開始在陣痛中謀求轉型。
眼下,雞西市最低氣溫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位於梨樹區工業谷內的天和焦化有限公司內卻一片熱火朝天景象。這個佔地28公頃的100萬噸焦化聯產項目總投資6.5億元,全部達產達效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利稅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600個。
雞西天和焦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俊海表示,這個煤炭深加工項目的裝備水平、自動化水平等國內領先,目前已成為雞西市轉型發展的支柱企業之一。
雞西是我國優質鱗片石墨主產區。在雞西市恆山區石墨產業園內,工人正認真操作著一臺四柱壓機,每隔幾秒,機器便『吐出』一個石墨觸媒柱。『這種石墨觸媒柱可用於加工金剛石,市場售價每噸約8萬元,價格是從前我們賣「原字號」石墨的近30倍。』雞西浩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民說。
為讓石墨產業走向『高精尖』,雞西市在當地建設了國家石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北京大學等多所知名院所開展合作。如今,全市石墨產業已形成生產企業56戶、規上企業23戶的規模,深加工企業佔比達到78.5%。去年,全市完成石墨產業產值31.2億元。
為推進煤炭、石墨深加工,雞西市規劃了約30平方公裡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和約17平方公裡的石墨產業園區,開啟現代煤化工、石墨深加工『兩黑』變『兩金』的產業昇級之旅。
多業並舉:努力擺脫煤炭依賴
在黑龍江省產煤大縣雞西市雞東縣的化工產業園內,一個年產3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的成品罐區、蒸餾脫水及發酵單元已初現雛形。據項目承建單位負責人宋玉嶺介紹,目前,燃料乙醇項目土建工程完成70%以上,設備采購完成95%以上。
這個項目投產後可實現年加工轉化玉米90餘萬噸,實現年營業收入約20億元,將有力促進全縣經濟多元發展。
走進位於雞西市郊的黑龍江珍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映入眼簾,上面顯示著公司生產的紫蘇產品從播種、收獲到加工的全部流程。
這個已完成投資3.2億元的紫蘇精深加工項目,可以將紫蘇『吃乾榨淨』。公司總裁姜盛介紹,經過初榨、精煉等工序,可得到紫蘇毛油、紫蘇精煉油、紫蘇低聚?等產品。今年,公司已出口紫蘇油270噸,實現銷售收入1800餘萬元。
近年來,雞西市傾力打造『中國石墨之都』和『生態旅游名城』兩張名片,依托石墨、煤炭、綠色食品和生物醫藥『兩黑一綠一藥』4大產業等,全力擺脫『煤炭依賴癥』。
通過多業並舉、多點開花,昔日煤城正逐步擺脫煤炭依賴。截至去年底,雞西煤炭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由最高時80%左右,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
革故鼎新:以新思維再造新環境
雖然轉型發展取得成效,但資源精深加工不足、新興替代產業不強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更好保障民生依然是擺在雞西面前的重要任務。
面對生態破壞、土地塌陷等煤炭行業遺留的歷史包袱,雞西市在綠色理念指引下提出建設綠色礦區、生態城市、宜居家園的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對采煤塌陷區、工礦廢棄地實施生態修復等,讓煤城逐漸『擦去』黑底色。
比城市環境改善更令人驚喜的,是這裡營商環境也在發生變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來自浙江的商人秦交忠遇到了較大資金壓力。『但是我們對雞西的投資額不減、投資速度不降。』他說。
打動秦交忠的除了他對自己投資項目前景看好,還有他對雞西營商環境變化的認可。『在雞西,從市長到科員都是企業「服務員」。』他說,政府從企業開辦到竣工投產全程實行『保姆式』服務,還幫他盤活了數千萬元不良資產。
『作為對政府熱情服務的回報,企業就是要踏踏實實做事。』秦交忠說,他在當地投資的多個石墨精深加工項目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為雞西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助力。
夜幕降臨,許多雞西市民來到廣場上唱歌、跳舞……『現在環境好了,城市美了,俺們的煩心事少了,也開始講究養生鍛煉了。』談起雞西市最近幾年的變化,73歲的煤礦工人王春華喜笑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