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8日訊 10月末,漸入寒冷的季節。小南山遺址、金上京遺址、九間遺址等重點考古研究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金上京會寧府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金上京遺址申遺工作也已啟動……

小南山遺址M27玉器出土情況。

金上京城出土龍紋瓦當。

阿城李家馬架子遺址出土陶罐。

洪河遺址出土陶缽。圖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文物,承載著歷史記憶。
『十三五』期間,我省認真貫徹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做好大遺址保護工作。在完成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課題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主動性考古發掘和研究有序開展。
過去的五年裡,搶抓機遇,科學謀劃,注重多學科合作,加強科技手段運用,不斷提昇保護意識和展示意識,使我省考古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突破,在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文物保護、對外學術交流與協作、科學研究、學科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遍及全省各地的20餘處遺址的科學發掘工作,為構建黑龍江區域考古學文化序列,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豐富的考古學資料和依據。
大興安嶺北山洞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大興安嶺文化編年體系;洪河遺址發掘,表明在新石器晚期嫩江中游的社會發展程度與中華文明中心區同步;饒河小南山遺址發掘出距今9000年前後大規模的史前墓地,發現東亞地區系統用玉的最早證據,對解讀黑龍江地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貢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並改變了東北亞史前考古以日、俄學者為主導的被動局面;撫遠亮子油庫遺址發掘,解決了三江平原乃至東北亞地區古代文化序列;阿城金上京遺址發掘,為金上京遺址的整體保護提供了可靠依據和學術支橕;大慶九間遺址發掘,發現了遼金時期考古學文化遺存的新類型。
其中,饒河小南山遺址考古發掘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洪河遺址考古發掘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趙永軍介紹,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我省在全省大部分區域進行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人員的足跡遍布全省的山山水水。諸多考古發掘項目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已取得的考古成果令國內外學術界矚目。
截至目前,已有4個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寧安三陵二號渤海大型石室壁畫墓(1991年)、寧安虹鱒魚場渤海墓群(1995年)、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2002年)、饒河小南山遺址(2019年)。
此外,『十三五』期間,我省共開展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調查勘探百餘項,考古發掘20餘項。對基建工程進行的考古調查與發掘,不僅保證了國家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搶救和保護了大量的文物遺存,為深入發掘我省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豐富的考古學資料和依據。其中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發掘,即為配合基本建設開展的重要考古發掘項目。
與此同時,我省考古成果也在不斷轉化。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積累,近一個階段以來先後出版了《肇源白金寶》《寧安虹鱒魚場(上下)》《渤海上京城(上下)》《海曲華風——渤海上京城文物精華》《渤海三彩》《考古黑龍江》《鳳林城——1998?2000年度考古發掘報告》等多部考古報告和學術專著。其中《渤海上京城》一書獲首屆『紫禁城杯』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2009年),同時獲黑龍江省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特別貢獻獎(2010年); 《海曲華風——渤海上京城文物精華》一書獲第二屆『紫禁城杯』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獎(2010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考古發掘報告》的出版,在學術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反響,作為首部以考古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研究抗日戰爭史的學術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政治意義。
隨著更多的文物資源不斷被發現和發掘,我省已掌握的文化遺存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明清時期遺存量愈加豐富,歷史鏈條愈加清晰,表明我省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有著密切的聯系,真實地反映了黑龍江流域遠古文明的起源、民族融合與發展進程。它們,在解讀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的同時,也必將極大地增強我省人民的地域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