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記者 陳顯春 王明菲 王春穎) 『這幾個人行,老百姓有活搶著乾。』提起國網黑龍江電力公司駐村工作隊,撫遠市濃江鄉生德庫村村民董殿義豎起大拇指,『今年春天我家栽西瓜僱不到人,工作隊隊長張建寧知道後帶著兩名隊員幫忙乾了五天,早出晚歸一頓飯都沒吃。』西瓜成熟後,董殿義第一時間給工作隊送去西瓜表達感謝。

這個位於大力伽湖畔的小村子,三分一的耕地在壩裡,種十年往往被淹三四年,收成沒保障,這是生德庫村的窮根。2017年精准識別後,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5戶10人,2018年已全部脫貧。撫遠市也成為國家首批脫貧縣,在全省五個脫貧縣中名列第一。
駐村工作隊扭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推進『造血』扶貧。『我是第三批工作隊員,國網黑龍江電力自幫扶生德庫村以來,先後投入555萬元進行電網改造、建設村級光伏電站、民心地秤、村民活動中心,榨油廠等工程項目建設。工作隊還利用省財政配套的每年50萬元資金為村裡建設了4000平米晾曬場以及10萬棒木耳菌基地。』工作隊隊長張建寧說。
日前,記者趕赴生德庫村采訪,車行行駛在大力伽湖堤壩上,湖水微瀾。夏天夜間巡堤防洪,成為工作隊的主要工作之一。
小村有著豐富漁業資源,但農民們以往卻收益甚微。村民李兆軍農閑時打魚填補家用,可打上來的魚被小販收走只賺了個辛苦錢。駐村工作隊了解到情況後,通過消費扶貧,把農民打上來的魚進行開膛冷凍包裝處理,然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價值提昇了一倍。目前,已累計為村民銷售漁產品4000餘斤。李兆軍說:『工作隊的一個好點子,每斤魚我多賺3塊錢。』

還有一件事令李兆軍頗為感動。工作隊投資15萬元為村裡安裝了『民心地秤』。『以前賣糧需要去15公裡外的縣城稱重,現在有了地秤,不出村就能交易了,省時省力。』地秤方便村民賣糧的同時,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增加3萬元收入。
工作隊時刻想著如何幫助農民增收,走向小康生活。村民王秀玲家在壩裡的地,這幾年常遭水災。王秀玲說:『工作隊給我出主意,讓我種麥子爭取提前收獲。』雨季來臨,麥子熟了,地裡進水需要搶收。工作隊員人拉肩扛,麥子全部搶收出地。『張書記肩膀勒出了紅血印,他哪乾過這麼重的農活。』
到了農村就是村裡人,為百姓辦事不是說說就拉倒的。脫貧戶王秀梅說,工作隊幫她蓋豬圈、搭雞架,幫助自己早日脫了貧。如今,家裡養了200多只雞和4頭豬,工作隊還幫著賣,黨的政策好,自己也得努力乾,生活啥也不用愁。

扶貧扶到根上、扶到點上,脫貧摘帽的生德庫村生機勃勃。近幾年,生德庫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有目共睹。『工作隊真是扶貧扶到了根上。』生德庫村黨支部書記萬仁軍說,國網黑龍江電力投資320萬元建設303千瓦村級地面光伏電站,截至目前總發電量10.6萬千瓦時,收益39.7萬元,全部用於發展村級產業、設立公益崗穩定脫貧鞏固戶就業以及產權制度改革後的產業利潤分紅。今年又出資20萬元購買全套榨油設備,利用閑置村小學校捨創辦村級榨油廠,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
『這些項目都是一個個帶不走的資源庫啊!有了這些好項目,村集體收入不愁了。』萬仁軍發自肺腑地感激。
『作為國網黑龍江電力扶貧工作隊的第三批隊員,我們只是延續了前兩批工作隊的工作,為國網擔當履行責任,』張建寧說,『不管乾什麼都得用真心去做,只有用心做事纔能取得村民信任和支持。下一步,村裡工作將從扶貧轉移到振興上,主要以文化品牌打造、特色產業產品、土地集中流轉、鄉村文明建設為抓手,開啟生德庫的鄉村振興之路。』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以駐生德庫村扶貧隊為代表的省電力公司26支扶貧隊伍,145名扶貧工作人員,全力開展『強網』扶貧、定點扶貧、光伏扶貧、消費扶貧,精銳盡出,在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中彰顯『國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