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訊 多年來,拜泉縣著力於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打造成為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精神家園和紅色殿堂,並按照『專家團隊精准服務、專業團隊下沈服務、鄉村團隊自我服務』的思路,積極探索文明實踐與鞏固脫貧的新模式,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越需要的地方,枝葉越茂
每天下午,拜泉縣育新廣場到了一天最熱鬧的時候。『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人民,共產黨一心為人民……』這邊,老年合唱團正唱著紅歌;那邊,幾位老人戴著老花眼鏡,站在報刊亭前翻閱著報刊和雜志,好不悠閑自在。
拜泉縣根據這一情況,因勢利導,在育新廣場上選址建設『露天開放式』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踐站,增添了閱報欄、演出臺等硬件設施,讓原來自發形成的群眾聚集地,成為了一個傳播文明的實踐站。
『以前,到了晚上,大家散了,總會有很多果皮紙屑,自從建成了文明實踐站,群眾的文明水平高多了,再也看不到那種情況了,我的工作也更輕松了。』保潔員李磊笑著說。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陣地就建在哪裡。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拜泉縣緊緊圍繞基層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精准挖掘志願服務資源,創新開展了『1+5+N』文明實踐服務網:『1』即是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每月邀請專家學者授課;『5』即打造文明中心、所、站、屯、扶貧車間五級文明實踐體系;『N』即著力打造文體活動中心、圖書館、新華書店、黨校、技校、夜校、文明實踐廣場等一批開放式、便民式學習服務陣地,從而推動精神文明遍地開花。
越貧瘠的土地,紮根越深
內生動力缺失,再怎麼幫也很難脫貧,即使脫貧了也難以持續。
記者在拜泉縣興國鄉整理村巾幗巧娘扶貧車間裡卻看到了另外的景象,一片片廢棄玉米葉、一根根蒲草,在村裡百姓的巧手下變成了樣式精美的各種工藝品。已經學習了兩個月的整理村農民焦永香拿著手裡的工具,即將完成手裡的最後修剪。
談起巧娘扶貧車間,焦永香特別感謝,因為她平時只能在家照顧患有先天腦發育不全的孩子,而一家人的負擔都壓在了丈夫身上,想幫忙都幫不了。
拜泉縣興國鄉通過『四聯』模式中的支部聯合的方法,建立了興國鄉整理村巾幗巧娘扶貧車間。車間通過與黑龍江巾幗巧娘手工編織有限公司開展深度合作,采取『貧困戶+車間+企業』發展模式,讓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賺到錢。
為進一步增強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在脫貧攻堅行動中的作用發揮,拜泉縣以『抓實文明實踐,聚力脫貧攻堅』為主題,讓文明實踐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緊貼貧困戶所思所盼、所想所求,探索實施支部聯合、校企聯建、乾群聯動、利益聯結的『四聯』扶貧產業模式,著力打造『扶貧車間+實踐引領+志願服務』的文明實踐參與網,讓百姓真正參與到文明實踐中來。
越偏遠的地區,綻放越盛
『講文明,有追求,村規民約大家守;愛家鄉,孝父母,規章法紀記心頭;新時代,學思想,黨員先鋒要發揚;價值觀,需牢記,二十四字要踐行……』走進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宣傳欄上的村規民約格外引人注目。
『自從有了村規民約,鄰裡之間和睦了,婆媳之間關系融洽了,有什麼困難大家互相幫助,而且村裡打麻將賭博的人少了,看書學習的人多了。』談及村規民約的好處,村民戚建偉深有感觸。
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黨支部書記於廣告訴記者:『我們通過規范村規民約,建立健全評選表彰、「紅黑榜」、大喇叭、法律援助等相關制度,通過評選好婆婆、好兒女、好兒媳、孝親敬老之星』等活動,讓文明之風在村裡形成了良好的風氣。』
拜泉縣通過依托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堅持『德治引領、自治為主、法治保障』的『三治融合』工作思路,引導和規范基層群眾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子女贍養義務。全面鋪開『一繳納三補貼』(『一交納』指子女交納贍養費,『三補貼』指政府補貼、社會捐助補貼、光伏收益或產業收益資金補貼)孝心養老文明實踐新模式。拜泉縣孝心養老模式也被國務院列入國家典型庫。
如今,文明實踐的春風正吹遍拜泉大地,而越來越多的百姓也正養成『有事找村委會、有空去文明實踐站』的良好習慣,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