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1日訊(記者 楊帆)『我養的大白鵝,不但耐粗飼料、適應性強,而且一身都是寶,鵝絨保暖性能特別好,鵝胸脯肉、鵝蹼和鵝肝等產品營養價值高,是餐桌上的佳餚。』哈爾濱市延壽縣村民李延喜說。近日,在省殘聯主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采訪到了養鵝大戶李延喜,他的微信名叫『向天歌』,正如他本人,身體雖有殘疾,卻依然樂觀向上,不向困難低頭。
『回想起我的脫貧之路真是不容易,從富裕到貧窮,又從貧困走上致富之路,沒想到還能幫助到鄉親們。』李延喜感慨的說。十七歲初中剛畢業的李延喜就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雙腿不能走路。當時父親養蜂,家裡就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戶。為了給李延喜治病家裡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不少外債。歷經兩年多方求醫,病情總算得以控制,學業也荒廢了。

病情有所好轉的李延喜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抓了40頭小豬,當時養豬效益不是很好,兩年苦沒少吃還沒掙著錢,加上結婚生子共欠下了外債11萬元。當時愁的李延喜整夜整夜睡不著覺。2005年春天,李延喜和妻子決定搞大棚蔬菜種植。不懂就學,當時網絡還沒普及,就得靠看書,白天生產,晚上學技術,從育苗到移栽。經過兩個月的精心管理,李延喜的棚室蔬菜正式上市了。生產出來的蔬菜不出村就銷售一空,一年下來有四五萬元的收入。經過李延喜和妻子幾年的努力,李延喜不但還清外債,還蓋了一百多平方的大磚房,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2011年秋天,正當李延喜打算擴大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大乾一場時,在一次趕集的路上不幸發生車禍。車禍造成李延喜全身多處骨折。車禍後高額的醫藥費讓這剛剛過上好日的家庭又欠下了幾十萬的債,上初中的兒子也輟學出去打工分擔家庭重擔。

一次車禍幾年的辛苦努力又付之東流,在病床躺了一冬天的李延喜沒有不滿生活對自己的不公,李延喜說:『日子還得過,生活還得繼續』。就這樣李延喜又重新又站了起來,不甘向命運低頭他又開始了生態大鵝養殖。
『第二年,在親戚家借了3000元錢,我就在自家的菜園子建了一個簡易的養殖大棚,買了300只鵝苗。育雛時為了給鵝雛增溫黑天白天燒爐子,我就住在鵝棚裡。到了秋天300只大白鵝被鄉親們搶購一空,一年下來300只鵝就有2萬多元的純收入,沒白挨累。』李延喜說。嘗到甜頭的李延喜第二年就把規模擴大到1200只,通過微信在網上銷售,還給自己的微信起名叫『向天歌』寓意不向命運低頭,樂觀向上,引頸高歌。當年銷售生態大鵝1000只,實現年收入10萬元,還留了200只產蛋鵝,200只產蛋鵝每年也有3萬元的純收入。
經過幾年的堅苦奮斗,李延喜又富了起來,富起來不忘鄉親。2018年在村裡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李延喜帶動5戶村民成立了延壽縣天歌專業養殖合作社,擴建了場地。2019年從之前1200只擴大到了3500只,2019年合作社創收20餘萬元,每戶社員有1萬到幾萬元不等的分紅。李延喜還低價幫助村民代購鵝苗、飼料,傳授養殖技術,鄉親們養殖方面不明白的,親自上門答疑解惑。還幫村民銷售禽蛋,僅2019年就幫村民銷售禽蛋一萬多枚。2019年在大鵝銷售款中拿出一部分來資助本村14戶和他一樣的殘疾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正在申請哈爾濱市殘聯助殘資金入股合作社,帶動20戶重度殘疾人持續增收。『因為我本身就是殘疾人,深知殘疾人脫貧致富比常人更困難。所以盡我最大努力來幫助他們。』李延喜說。
從當初的300只到3500只。從自己單打獨斗到成立合作社,從當時外債幾十萬到如今遠近聞各的致富帶頭人。『未來,我想把養鵝事業成集養殖、加工、銷售、生態觀光、餐飲於一體的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致富。』提到未來的美好前景,李延喜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