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月19日訊 『十三五』的五年是我市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廣電事業迎接歷史機遇快速發展的五年,五年來,我市文化旅游產業在強化黨的領導、夯實產業基礎、豐富產品供給、強化對外宣傳、引導市民參與積極性和提昇產業整體知名度、市場號召力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黨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領導力進一步強化,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在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在產業精准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推進中的作用進一步展現,對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中的引領示范功能進一步提昇。
強化頂層設計 在謀篇布局上取得新突破
日前,記者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獲悉,在受到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全市『十三五』期間共接待旅游者1.07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達到801億元,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57億元。其中,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人數增長率在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全省排名第一。
五年來,在全市文化和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真正走在了高質快速發展的道路上,產業整體發展取得新突破,黨的領導進一步強化,產業基礎快速夯實,產業業態逐漸豐富,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快速提高,產品組合的市場號召力進一步提昇。首次召開了全市旅游產業轉型昇級大會,編制出臺牡丹江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9-2025年)》、《冰雪旅游專項規劃(2019-2025年)》和《旅游產業轉型昇級方案(2019-2021年)》,制定實施旅游+文化、農業、商貿等7個『旅游+』專項產業融合方案,為我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問診把脈,指明了今後一個時期內的產業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路途和重點工作。同時,在市級全域規劃總體框架下,全市各縣(市)區已先後完成或啟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在頂層設計層面將我市旅游產業發展從傳統產業推進到新興產業,形成了頂層推進、分工負責、合力攻堅的生動局面。
強化產品供給 在項目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年來我市始終立足『湖、林、雪、邊、俗、特、紅』優勢旅游資源,突出休閑度假、生態養生、邊境旅游、新文創等四個重點旅游和文化業態,組建了新文創和『旅游+』兩個招商專班,定人、定責、定崗推進項目謀劃和招商。目前,謀劃生成文化旅游招商推介項目58個,其中,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4個,5億元以上項目23個。對接中青旅、省旅投、中投新燎原集團等10餘家機構,重點推進項目17個。同時,聚焦景區綜合開發、紅色旅游項目建設、智慧旅游平臺合作、鄉村旅游提檔昇級等重點內容,我市成功與省旅投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此外,我市通過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十百千萬』工程,啟動了文化館(站、點)、圖書館(點)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共有公共文化館15個(國家一級館4個、二級館2個、三級館5個),公共圖書館8個(國家一級館1個、二級館3個、三級館4個),美術館2個,社區(鄉村)公共文化站1000餘個,覆蓋率達到90%。同時,我市堅持把文創產業的發展作為文化事業產業化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十三五』期間,我市東安區文化創意產業園、華創產業園相繼營業,現已入駐文創企業120家,年產值超過2億元。
五年來,我市共完成171座旅游廁所新建和改造;穆棱市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寧安市小朱家村、西安區中興村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海林市七裡地村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穆棱市孤榆樹村、海林市七裡地村和寧安市明星村被評為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以承辦第四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抓手,以『辦一屆大會,提昇一個舉辦地』為目標,確定並動態管理42個旅游重點項目,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牽頭推進,全市各縣(市)區、市直各有關部門協調落實的旅游產業項目建設新局面。
強化宣傳推介 在品牌營銷上實現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我市始終在不斷強化旅游產品、旅游線路、旅游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
一方面堅持新媒體營銷唱主角,強化自媒體運營建設,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並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推廣營銷工作。制作完成《美在牡丹江》城市旅游宣傳片,編輯《紅色旅游指南》,在720°全景雲游龍江活動中推出『足不出戶逛雪城相約雲上牡丹江』專題宣傳。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持續發力。多次在央視、龍江衛視、交通廣播等主流媒體和哈爾濱機場、中央大街、火車站投放圖片及視頻宣傳廣告,並與多家傳統媒體合作對我市的旅游產品、線路等內容進行了專題報道。
同時,做為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的首批會員城市,我市每年積極參加聯合會組織的峰會活動,十三五期間先後參加了柏林旅博會、俄羅斯太平洋旅博會、廣州旅游展、上海國際旅游交易會、第二屆亞太旅游論壇等一系列國際旅游展會及論壇活動。牽頭組織重點景區、旅行社赴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近30個城市,舉辦了50餘場推介會,全面提昇了我市旅游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並與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韓國清州、日本九州、法國駐沈陽領事館等多地(部門)開展了合作交流活動,開通牡丹江至南京、寧波旅游包機航線,開展『寒來暑往、南來北往』旅游季、『換冬計劃』等合作項目。
此外,我市還連續舉辦『未來之星』冬季陽光體育大會、鏡泊湖國際馬拉松賽以及2017第二屆中國(國際)汽車旅游大會牡丹江站等國家級活動以及鏡泊湖冬捕節、中俄國際啤酒節、國際龍舟大賽、東寧市國際冬泳邀請賽、寧安流頭節、海林林海雪原文化旅游節等大型節慶活動,通過節慶活動的舉辦達到了以節造勢的營銷目的,帶動攪熱了旅游市場。
強化標准建設 在文化服務供給上實現新突破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市全面提昇基層公共文化活動場所服務水平,組織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專項整治』和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六個一』標准建設,對擠佔挪用和服務不達標問題進行了重點推進解決。啟動實施了總投資500萬元的圖書館功能提昇改造工程,持續開展『結對子·種文化』『百萬文化能人培訓』和『紅色文藝輕騎兵』等送文化服務。
五年來,我市新文創產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以華創產業園、東安文化產業園為基礎,文創產業列入市政府『346』重點產業發展規劃。至『十三五』末,我市入駐產業園區文創企業120家,從業人員近千人,引導就業2500人,年營業收入近2億元,納稅近千萬元。網絡文學創作蓬勃發展,簽約作家達500人,白金作家3人,年創稅近4000萬元。全市有聲書工位達到120個,從業人員近300人,年提供作品近20萬小時。此外,我市還加強了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利用力度。
強化服務意識 在營商環境建設上實現新突破
市文廣旅局在推進我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不忘抓好在營商環境建設,開展了『一表』制審批服務改革、文化審批項目網上『辦事大廳』建設以及簡化審批流程工作,五年來共完成審批事項210餘項。修訂完善了《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AB崗工作制》。加快建立『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完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現與申報企業審批過程中『零見面』。推進『四零』承諾服務建設,嚴格落實監督問責,全面提昇服務質量。制定權利清單,責任清單,編制行政審批工作辦事指南,認真落實『先照後證』推進文化市場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營商環境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