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對於黑龍江來說,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黑龍江省克服臺風、強降水疊加的重重困難,實現全省20個國家級貧困縣、8個省定貧困縣全部退出摘帽的脫貧攻堅任務;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三連增;城鄉低保保障水平實現十四連增;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全省工業經濟增速由負轉正。
在辭舊迎新之際,人民網黑龍江頻道推出『龍江這一年』系列報道,回顧這成績來之不易的一年,讓人記憶猶新的一年,催人奮進的一年。

黑龍江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王亞光攝
『十七連豐』!豐收的喜訊從祖國最北端的『大糧倉』傳來,傳遍了神州大地。
2020年,黑龍江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通過網上備耕保農資、春播奪全苗、夏管促昇級和抗災保豐收等應對措施,有效克服了三次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508.2億斤,佔全國總產的11.3%。糧食總產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
這一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
防疫不誤備春耕網上直播學農技
2020年剛剛開春,黑河市孫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長、高級農藝師李霞體驗了一把『跨界』。為了滿足疫情下的農民科技培訓需求,她開通了快手直播間,通過網絡向農民講授農業生產技術。自2020年2月1日開始,李霞的直播間每天20時准時開播,最多時吸引了1400多名『粉絲』在線收看,累計觀看人數近萬人,答疑解惑4200多次,李霞也成為農民科技培訓界的新晉『網紅』。

大興安嶺呼瑪縣春耕。周長平攝
宅在家裡也能學農業技術。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確保農業生產有序進行、農業關鍵技術及時有效推廣,黑龍江全省上下以『科技之冬』活動為載體,突破過去線下聚集的培訓方式,創新利用多種培訓平臺,通過微信推送、短信推送、電話講解、專家視頻講解、網絡直播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化開展遠程農業技術培訓和網上指導服務。

北大荒集團寶泉嶺分公司綏濱農場大棚育秧。劉洪軍攝
2020年,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31個工作組全年定點下沈田間地頭,全環節壓茬跟進指導服務,保障了糧食生產有序開展。省、市、縣、鄉四級共派出1000多個專家指導組,3.5萬人次深入到一線工作。
向科技創新要產能提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隋東是北大荒集團綏濱農場有限公司龍泉管理區的水稻種植戶,種植水稻240畝,18年的水稻種植經驗讓他總結出一條節本增效、增產增收的法寶——農業生產機械化。通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農場農機補貼』政策,他的農機具一直在不斷地更新。2020年的三次臺風,給水稻收勢帶來很大影響。『能否搶在豐產期將水稻全部收回來,我當時心裡沒底。好在農場及時協調機械,僅用了4天的時間,我家的水稻就全部收回家了。』隋東說。

整裝搶收。張倫攝
經過持續的農機更新,隋東所在的綏濱農場有限公司50萬畝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2020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機械聯合作業。國徽攝
黑龍江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標准化水平,鞏固提昇糧食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全面提昇作業機械動力、作業效率和質量標准,全省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7%以上,目前,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5.4萬臺,各類農機具達到272.3萬臺(套)。實施基層農技骨乾培訓工程,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全省高素質農民已達9.3萬人,基層農技人員隊伍穩定在1.2萬人以上。
守護耕地紅線保護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推廣秸稈還田,把作物秸稈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和有機質再還回土壤,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還能起到防風蝕、水蝕和保?的作用。2020年,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因地制宜還田『養生』,肥力不透支,『秸稈+糞肥』還田地更肥。在此基礎上,九三分公司『三品一標』認證紮實有效,加大綠色、有機認證力度,實現認證的規模化和多樣化。

秸稈打捆。劉憲武攝
加強耕地保護,嚴守耕地和生態紅線,確保耕地面積不減。2020年黑龍江省推進耕地質量建設,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把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全省黑土耕地保護示范區面積達到1000萬畝。大力推廣實施『一翻兩免』『一混兩免』『全覆蓋保護性耕作』等耕作模式,2019年秋,以深松深翻整地為主的『黑色越冬』耕地達1.3億畝,玉米和水稻秸稈全量翻埋(碎混)還田面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2020年免耕播種1330萬畝,為春季保?、搶?奠定了良好基礎。

大馬力機車秋翻整地。馮賢攝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2020年,黑龍江堅持走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道路。不但穩住產量保豐收,更是在保護黑土地、提昇糧食質量、轉變種植方式等方面持續改善,糧食安全『壓艙石』質效雙昇,加快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提昇型的轉變。

亞洲最大單體糧庫。富錦市委宣傳部供圖

水稻插秧。徐曉玉攝

建邊農場幸福麥田壓青苗。魏志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