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日訊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60.5億元,可比價同比增長4.9%;第一產業在第三季度即實現由負轉正,全年一產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23.7%,達到197.3億元,同比增長4.9%,高於全省平均增速2個百分點,排名第1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729元,位居全省第一,實現『十八連冠』。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擔當作為、攻堅克難,全力統籌疫情防控和保障農業生產,農業『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為全市經濟持續加速復蘇,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轉正目標貢獻了一產力量。
據了解,過去的一年,全市農業農村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種植業方面,總產值實現260億元,同比增長6%,生產總體穩中有增,第二季度即實現由負轉正。其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穩定增長,202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9.4億斤,增長0.1%,產值比上年淨增12.1億元;經濟作物產值持續上昇,產值實現177.3億元,比上年淨增11.7億元。畜牧業方面,養殖生產恢復性增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有效、無疫情發生,肉蛋奶等畜產品產能基礎穩定,市場供給充足。受畜產品價格拉動,特別是以生豬為主的主導品種產品價格延續高價位,畜牧業產值實現78.2億元,同比增長3.1%。農業其他方面,漁業生產全年產量達到1.8萬噸,同比增長5.4%,產值實現3.2億元,同比增長15.1%;林業產值實現4.1億元,同比增長3.6%;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由於疫情影響和抵御臺風,農業用工、農業機具等投入增加,產值實現15億元,同比增長5.5%。
而上述成績的取得則得益於我市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以『藏糧於技、藏糧於地』為理念,持續增強農業生產設施裝備及科學技術支橕保障能力。高質量完成32萬畝高標農田建設項目,田間生產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昇;持續加大先進適用農機推廣力度,年內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6.93%;落實農業『三減』綜合應用技術、玉米優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十大農業重點推廣項目2265.7萬畝次,11個省級農業科技集成與創新基地輻射源作用持續放大。2020年,糧食作物面積達到962.1萬畝,較上年增加19.3萬畝,同比增加2%,玉米、大豆、水稻和其它糧食作物分別達到481.6萬畝、374.8萬畝、75萬畝和30.6萬畝,全市糧食產量達到59.4億斤,實現『十七連豐』。
同時,我市堅持以發揮特色產業比較優勢為主導,持續壯大食用菌、蔬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為全面提昇農業經濟質量和效益蓄勢增能。圍繞食用菌產業,重點擴大棚室基地規模,拓展食用菌產業設施技術優勢,2020年,全市食用菌規模達到23億袋(塊);圍繞蔬菜產業,瞄准出口和南銷市場,積極推進棚室建設和高效品種種植,帶動蔬菜產業提質增效,蔬菜面積保持在27萬畝以上;圍繞中藥材產業,全力抓好規模化、標准化基地建設,促進中藥材產業高質快速發展,2020年,全市中藥材種植新增7.1萬畝,總面積達到20.4萬畝,產值15億元,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的品種達到11個。堅持以向規模與質量要效益為重點,在實現重大動物疫病『零發生』目標的基礎上,重點培育生豬規模養殖場戶,努力保持畜牧業『產量穩、產值增』的發展態勢。2020年,全市生豬存欄84.08萬頭,同比增長14.52%;肉類、禽蛋、奶類總產量分別達到13.44萬噸、4.84萬噸、2.29萬噸,呈現快速恢復性增長趨勢,畜牧業總產值實現78.2億元,同比增長3.1%。
我市還堅持以『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為路徑,積極推進規模化、標准化、現代化生態養殖,水產養殖總產量由負轉正,漁業生產呈現綠色高質量發展;並加快農村改革成果轉化運用、經營銷售模式創新及示范載體打造,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全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