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15天62萬人次!數字背後是核酸檢測基地的『硬核實力』
2021-02-09 09:28:26 來源:東北網-大慶晚報  作者:陳經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2月9日訊  和病毒賽跑的速度有多快?前不久剛剛結束連續奮戰24小時的核酸檢測任務,油田總醫院核酸檢測基地的醫生們,最有發言權。

  62萬人次的核酸檢測,近半個月來的兩班倒,他們保質、保量、保速度地為大慶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保障。

  不怕悶熱

  最難的是視線模糊

  1月14日,油田總醫院醫學檢驗科收到上級命令,全力支援安達市核酸檢測工作。按照疫情防控預案,人員、試劑、物資……在緊張有序的安排下,陸續進駐油田總醫院核酸檢測基地。從收到緊急派遣任務,到開展工作,這支平均年齡37歲的核酸檢測隊伍,僅用了兩個小時。

  此次出征28人的檢測隊伍中,博士碩士佔12人,共產黨員超過50%,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支高知黨員突擊隊。此外,還有11名默默奉獻的志願者,他們大多來自於醫院醫技二總支,參與過核酸檢測志願服務工作。在黃琦、李士峰等黨員志願者的帶領下,再次出征油田總醫院核酸檢測基地。

  實驗室的工作繁瑣而復雜,一管核酸樣本,需要經過試劑、核酸提取、反應體系、擴增四個過程,從實驗室的一區到三區,每一個標本需要4個人的幾十個手工操作步驟。實驗過程中,他們面對的是一排排的加樣孔,檢驗醫生要對著間隔只有1mm的加樣孔進行准確的加樣。

  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長時間對著如此密集又微小的孔洞進行操作,悶熱和勒痕都不算什麼,最難克服的是被汗水逐漸模糊的視線。

  特別是往八聯管裡加核酸時,試管口徑只有黃豆粒大小,需要全神貫注,盯時間長了,眼睛疼得厲害。

  因為基地不僅要承擔市區的檢測任務,還承擔著安達市的核酸檢測任務,青年黨員、核酸檢測骨乾醫生姜旭東,最高紀錄是5天沒有回家。

  不說辛苦

  每個人都不容易

  為了確保操作的准確性,檢驗人員在試劑盒上手工畫上橫豎兩條線,把96個小孔分成4個區域,縮減視覺范圍。

  另外,負責開蓋的檢驗技師,在開蓋的同時,還要給操作人員精准報數,這樣便給檢測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加上了一份雙保險。這個很好理解,開蓋第6管,就報數6,檢測板上就往第6個孔裡加。

  這群以70後、80後為主力的檢測醫生,即使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和任務,每天都乾得筋疲力盡,但他們仍保持精神飽滿,以及心態的樂觀。他們說:『我們不想說辛苦,因為在防疫工作中,每個人都不容易。』

  15天62萬人次

  打造一張防護網

  據了解,油田總醫院核酸檢測基地日最高檢測能力為12萬人次/日。

  平日排班需根據檢測任務多少來調整,忙時是兩班倒,一個排班要連續工作12個小時;在樣品處理操作中,操作人員要連續幾個小時保持雙手懸空,且一直進行重復動作。

  一天下來,腰酸背痛那是常事兒,有時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住;因為長時間不能喝水,很多人嗓子啞得連同事都聽不出是誰。

  『要問苦不苦,那肯定是苦,但外采人員更不容易。』核酸檢測團隊領隊龐玉軍表示,大伙兒如此拼命工作,是不想辜負前線采樣人員的辛苦,想保質保量保速度地做好檢測工作,第一時間將准確的結果上傳到數據平臺,讓群眾盡早安心,讓大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贏得主動。

  樣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到傳遞窗口,志願者們負責接收樣本、掃碼、排樣本……幾天的工作下來,不少志願者不管什麼時候拿到試管,都會條件反射地想要掃碼。

  每天12點的午餐,往往會變成19點的晚餐,而晚餐則都變成了夜宵。一切的基本生理需求都被壓制到最低,每個人都在確保核酸檢測質量的同時,拼命地自己追趕自己。

  做好核酸檢測,找出隱匿的病毒,早日排除隱患,是對同事、對家人、對我們的這座城市裡上百萬的市民最好的守護。

  據統計,截至2月1日,油田總醫院核酸檢測基地共完成核酸檢測任務62萬餘人次的檢測。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