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訊(記者 王亮)『春生、夏長、秋實、冬藏』,四季農時的交替,締造了一年中農業工作者的年輪。於是,到了冬季,農業工作者也會進入短暫的休憩。這寶貴的時光對於墾豐種業的水稻育種人員師國義、徐印印等人來說卻頗顯奢侈,因為在冬季裡他們依然要工作於墾豐種業海南的育種基地中,哪怕到了年關也依然堅持在一線。

一南一北的『結緣』 提昇雜交組合配置多樣性
寒地水稻育種為何選在海南?據了解,在傳統的育種工作中,寒地水稻一年一季,到了冬季就進入了育種工作的空白期,進行一部分室內考種工作。而現在,墾豐種業在海南省三亞市建立了育種基地,充分地提昇了育種效率,將育種工作中許多重要的環節,轉為海南進行。
『以往的雜交工作都是在黑龍江進行,但受限於花期時間短,雜交時間集中等諸多因素導致配制組合數非常少,成功率也低,同時限制了不同熟期品種之間的雜交配制工作。』墾豐種業水稻育種崗位專家師國義告訴記者,現在墾豐種業通過將雜交工作南移大大提昇了雜交組合配制的多樣性,也提昇了組合配制的成功率,有效地提昇了育種效率。現在各水稻科研團隊年總計配制雜交組合數逾5000餘份,實現了黑龍江各積溫區域全覆蓋。
天時和地利的『巧合』 對品種選育意義重大
對於單季稻地區而言,培育一個新品種,從雜交組配到審定成功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育種周期漫長。
墾豐種業研發中心資源評價助理徐印印告訴記者,如果結合南繁加代,育種周期一般可縮短2年以上;同時可以擴繁種子,加快參試和應用。在多數年份,可以利用海南元月份階段性低溫,進行耐冷性鑒定,這對於寒地水稻品種選育意義重大。
從無到有的『突破』 填補黑龍江空白
在品種上,近兩年,墾豐種業已審定推廣了一些新的突破品種:龍墾2021、龍墾2103等自有知識產權水稻品種,抗病、抗倒伏、產量高,產出的大米達到國家優質米標准,尤其是龍墾2021新品種,填補了我省第二積溫帶早熟、長粒、優質品種的空白,打造的『北大荒墾川香』優質米品牌,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同時,龍墾306、龍墾310等龍墾系列大豆新品種,有效加快了我省第四積溫帶等大豆主栽區品種的更新換代;龍墾1108、龍墾1109等玉米新品種,經受住去年連續3場臺風考驗,表現出良好的抗倒抗逆、高產穩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