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6日訊(記者 王亮)90年出生的徐印印,是一位年輕的育種人。他於2020年11月份到達三亞市海螺村墾豐種業南繁育種基地,忙乎起了他的『一畝三分地』,並開始了水稻試驗,今年他在海南過大年。從他和同事們的忙碌中,或許可以了解一些辛苦和繁忙的水稻育種過程。


受臺風影響,當徐印印剛到基地時,水稻種植准備工作還沒有全部完成,他就加入團隊開始水稻大田准備工作:翻耕,施肥、撈草、平田……今年基地南繁規模是7畝地,共計2000多份材料。
『11月8號開始水稻浸種、催芽、播種工作』『播種育秧25天之後,秧苗長勢良好達到插秧標准,准備進行水稻移栽』……徐印印告訴記者,在秧苗移栽之前,要重點關注秧苗的生長狀況以及水稻田螺的防治。秧苗長勢不好的時候,要及時給秧苗噴施水稻生長調節劑。由於工人緊缺,前後連續5天纔完成全部的水稻移栽工作。
水稻移栽幾天之後,徐印印發現水稻田中有田螺在啃食幼苗的嫩莖,而在噴灑殺螺藥後,發現並沒有全部滅殺。他看著活蹦亂跳、爬來爬去的田螺,有些惴惴不安。最後,在請教相關專家後,每天觀察田中情況,把活的田螺直接撿出去,並進行多次滅殺,直到幼苗長大,不再受田螺影響。
在水稻分?時期,徐印印開始組織工人在稻田周圍插上竹竿,縫制防鳥網並將水稻田整個用防鳥網覆蓋住,進行防范鳥類。他告訴記者,覆蓋防鳥網時,所有工人抬起防鳥網,排成一條直線,浩浩蕩蕩地像一條白龍向著水稻田中衝去,頗為壯觀!
時間到了1月上旬,作為雜交親本的父、母本開始陸續地抽穗開花了。徐印印和同事王長茹一起開始了今年南繁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水稻雜交組配。他清楚地記得是1月5日早上7時,他倆帶著工具來到水稻雜交圃,進行相關工作。同時,每天中午最熱的時候,拿著竹竿去到雜交圃中趕花粉,以提高雜交組配的成功率。1個月後,他開始陸陸續續地收獲雜交粒。可能是因為氣候和個人努力的緣故,今年雜交成功率很高,收獲的雜交粒數量喜人。看著雜交穗上的滿滿乳白色雜交粒,他的心中滿滿的驕傲感。目前為止,完成的雜交組合有1200多份,超額完成了今年南繁計劃的雜交任務。
徐印印告訴記者,預計在2月下旬水稻成熟後,他們就要開始帶領工人陸續收獲水稻種子,收獲完成後經過晾曬發回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