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3日訊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際經驗表明,科技研發投入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就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采取高新技術企業獎補、聯合基金引導投入、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提供投融資配套服務等措施,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系列務實舉措讓代表委員們激動不已。在今年全省兩會上,如何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為第一動力『添柴加薪』,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科技研發讓企業嘗『甜頭』
科技創新對於企業而言,意味著高回報,同時也意味著高投入和高風險。正因如此,一些企業患上了創新『恐懼癥』,而我省一些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則嘗到了加大研發投入的『甜頭』。
『我們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6%用於研發,去年研發投入約3500萬元。這些投入不但使我們的鋁合金添加劑技術始終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而且一代代技術更新,為我們的下游客戶提供了最優質的產品,也使我們成為黑龍江省首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省政協委員張忠凱深有感觸,『科技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們還將逐年遞增研發投入。』
省人大代表王曉明這些年也嘗到了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為企業帶來的豐厚效益。王曉明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公司敏銳地『嗅出』市場商機,投入研發建設軟包鋰電池用鋁塑復合新材料項目,這個項目是為國內新能源鋰電池配套項目,國內需求量大,但國內市場份額的95%被國外企業壟斷。公司累計投入超一億元,經十餘年研發『磨礪』,技術已成熟,可替代進口,第一期產品將於5月投產,投放市場後每年可為公司增加3億多元銷售收入。
『要想賺更多錢,就應投入研發。』省政協委員孫鵬飛一語中的,去年雖受疫情影響,他所在的通訊軟件公司依然投入9000萬元用於科技研發。在他看來,『高科技企業的動力就在研發,只有持續創新,纔能有持續的市場競爭力。』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我省面向『百千萬』工程重點產業,促進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僅2019年組織實施的29個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就拉動企業研發經費支出19.7億元,在2020年帶動企業營業總收入達528.5億元。
聚焦優勢產業拉動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為企業帶來的巨大效益有目共睹。我省積極推進研發投入提昇,建立了加大研發投入工作推進機制,落實後補助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據統計,2019年,全省R&D經費達146.6億元,同比增幅8.6%。其中,企業R&D經費增加12.4億元,佔比提高4.8個百分點,達到51.4%。
盡管如此,這一數據還是難稱『漂亮』。2019年,我省研發投入強度(R&D經費佔GDP比重)達到1.08%。這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如何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讓第一動力更強勁?
王曉明代表建議,政府應加大對企業投入研發給予獎勵的力度,同時請專家組對企業研發成果進行審核,讓真正投入研發的企業充分享受到政府的獎勵政策,讓企業投入研發更有積極性。同時,要圍繞我省優勢產業力促本地產業鏈形成。據王曉明透露,我省有針對產業鏈本地化的獎勵政策,但門檻太高,能達到獎勵門檻的企業太少。若能把獎勵門檻降下來,將政策細則落到實處,黑龍江本土的很多質優價廉的產品就能提供給本土企業使用,形成省內產業鏈內循環,推動經濟發展。
張忠凱委員也建議,政府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制造業行業給予重點支持,同時關注重大技術攻關,尤其是限制行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問題攻關,並形成全省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省人大代表宮延明來自我省『老字號』礦業企業。他告訴記者,企業曾一度虧損,是科技投入和管理創效使企業扭虧為盈,去年更是實現了盈利6.75億元。企業依靠雙鴨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建立了高科技園區,將圍繞煤礦自動化、機器人智能化建設等配套孵化科技企業,拉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我們要依靠科技強企,做全省煤炭保供的「壓艙石」。』宮延明信心滿滿地說。
以改革紅利撬動創新激情
為不斷提昇我省R&D經費投入比重,促進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近日,省科技廳面向社會公開征求《關於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昇技術創新能力的措施》的意見。
孫鵬飛委員建議,國家應加大理論創新的投入,讓高校科研院所提昇理論高度。大企業加大應用技術研發投入,創造出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的好產品。更多的中小企業發揮產品創新優勢,降低成本,提昇競爭力,迅速擴大產業規模。
『一個省份研發能力的高低在於科研人纔。』省人大代表楊春波認為,年輕人最看重的是發展機遇和空間。他建議,政府大力扶持培養本地明星企業,打造本土品牌企業,讓品牌企業成為吸引和留住科研人纔的『磁石』。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既要落實到創新鏈和產業鏈各環節,也離不開各市地的創新激勵政策。省政協委員蘇鳳仙介紹,2020年,牡丹江市頂住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在財政支出大幅度壓縮的情況下,財政科技投入實現大幅度提昇,兌現科技創新獎補資金1498萬元,其中,全額配套落實2019和2020年度研發投入後補助資金1028萬元,為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創新基地兌現獎補資金470萬元。設立『科研擔保專項』和『重大科技項目專項』。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實現翻番,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倍增,科技創新支橕高質量發展能力大幅提昇。
蘇鳳仙委員建議,提昇各級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引導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圍繞重點產業布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基地和新型研發機構,做大高新區總量和規模。鼓勵企業自建或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提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快合作共建成果落地,引導產學研成果向產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