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釋放澎湃生態動力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代表委員熱議『生態銀行』建設
2021-02-23 10:0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程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2月23日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今年全省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將『鞏固提昇綠色生態優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生態強省』列入2021年重點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探索「生態銀行」運行模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促進資源資產化,推動自然生態價值轉換』更是引發人們關注。代表委員就如何建立『生態銀行』,激發豐富生態資源蘊藏的澎湃動力,推動龍江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生態銀行

  是指政府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整體化輸出』模式,搭建自然資源運營管理平臺,引入金融資本和專業化運營機構,對山水林田湖草等碎片化自然生態資源進行集中化收儲和規模化開發整理,將其轉換成優質資源資產包,從而將自然生態資源轉變成資產和資本。

  探索『生態銀行』運營模式推動資源變資產

  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探索『生態銀行』運行模式,已在該領域進行大量調研推動工作的省政協委員黃穎利歡欣鼓舞。『當前我省面臨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兩大艱巨任務。一方面,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大森林、大濕地、大冰雪等得天獨厚生態資源稟賦「變現」遲緩。我認為要破解這種困局,推進「生態銀行」發展模式刻不容緩。』黃穎利表示,通過生態資源資產化、價值化,不但可以激活新產業,增加有效綠色供給,提供多樣化生態產品,還可以擴大內需,創造多層次就業機會,進而推動我省生態和經濟『雙核』高質量發展。

  在具體操作上,黃穎利建議,首先,我省應推動自然資源的入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量化工程,摸清資源底數和分布情況,明確權屬,通過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用途性質。其次,產業鏈和產品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的信息網絡監控工程和自然資源決策管理支橕工程建設。構建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核算體系,選擇要素屬性明確的資源整理、提昇、引入線,形成優質資產包。再次,通過政府搭臺、企業主體、全民參與、市場運作等方式,吸引專業運營商對資產進行融資和運營,推動資源資本化、財富化,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續開發。最後,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精准核算,從而精准實現生態資源的市場化運作。

  培育內生動力推動龍江深化改革

  在我省各項生態資源中,林業生態資源始終最受關注。作為林業大省,我省林地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55.5%,活立木總蓄積量佔全國活立木總蓄積量的12.5%。大小興安嶺是全國面積最大、國有林最集中的森林生態功能區和松嫩、三江平原糧食主產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東北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擁有廣袤的林業資源,但在天然林全面停伐後,林區由於自身創收能力不足,接續產業發展緩慢,勞動力外流,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困境。

  2015年以來,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國家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要求,實現了重點國有林區政企、政事、事企、管辦『四分開』,全面構建起森工企業集團化運行新體制。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僅僅依靠傳統發展路徑很難實現我省國有林區綠色、可持續發展。

  省政協委員張松濱認為,加速打造龍江『森林生態銀行』,開展森林、林地、林木資源贖買收儲、抵押擔保、合作經營、資源整合、林木培育、多元開發等業務,提昇林區『造血』機能,纔能激發出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這也是龍江深化林區改革的內在需求和必然選擇。

  黃穎利委員建議,我省可積極發揮『生態銀行』的投融資優勢,引入儲備林貸款彌補國有林融資短板,通過政府牽頭,建立以國有林業公司為核心的專業運營平臺,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促進我省林木經營、林下經濟、碳匯、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的發展。據悉,根據《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我省儲備林建設重點工程分別涉及大小興安嶺、黑龍江森工等64個地區,總計超過167.39萬公頃。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可為我省提供期限達30年近200億元的國家儲備林金融貸款。

  省人大代表張麗萍認為,推進『生態銀行』建設,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為龍江留住藍天、碧水、淨土,不但可以增強我省的生態生產力,還可以留住『鄉愁』,留住人纔。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更是助力我省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先導作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善選人用人和容錯糾錯機制,激發基層乾事的積極性。

  落實碳達峰要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省政協委員梁素鈺認為,按照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應著力構建龍江綠色高質量發展體系,率先推動二?三?年前碳排達峰行動計劃,應是我省關鍵戰略抉擇。在這一過程中,『生態銀行』建設無疑可以提供大量碳匯生態產品。

  『我省在碳匯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積累,東北林業大學通過30多年對3萬多個林樣地的研究,在該領域國內領先。』黃穎利委員建議,我省應將碳中和納入城市規劃、國土規劃,提前布局,深化推動全域(包括城市群)生態恢復,努力增加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還應在項目開發的適用條件、土地合格性、額外性要求等方面,針對本地情況設定標准,構建具有龍江特色的碳匯方法學,並依此科學開發龍江碳匯生態產品,在大型活動碳中和、低碳旅游、低碳產品研發、碳匯扶貧等方面進行實踐。

  據清華大學研究,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總消費中佔比達到75%左右,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能源結構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100~130萬億元。省政協委員孫智勇建議,龍江制造企業應把握世界能源格局重塑帶來的產業優勢重構契機,積極落實『雙碳』新要求,加快培育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我省也應加大對綠色低碳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支持力度,加速培育綠色低碳先進制造業萬億級產業集群,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