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日訊 開局『十四五』,踏上新征程。
2020極不平凡的一年,給教育系統帶來了一場大考。經歷了疫情大考,2021年大慶教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近日,大慶市教育局立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2021年全市教育工作做出總體部署。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小區配套幼兒園回歸公益屬性
啟動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確保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保持在96%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保持在50%以上。抓好新建和已建成公辦園開辦運營工作,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小區配套園回歸公益屬性,抓好已收回小區配套園辦成公辦園或委托辦成公辦園工作,加強普惠性民辦園認定及管理工作,不斷擴大普惠性資源總量。
建立生均撥款保障制度,嚴格督導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情況,確保省定公辦園公用經費生均財政撥款基准定額標准(600元/生/年)和普惠性民辦園的生均補助標准(200元/生/年)落實到位。建立健全政府、社會舉辦者、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保障幼兒園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
推動落實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行動計劃,開展幼兒園『小學化』治理,扭轉『小學化』和『功利化』傾向,提昇幼兒園內涵發展水平。實施『安吉游戲』推廣計劃,抓好省級幼兒園游戲實驗區和試點園工作,全面推進學前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從理論向實踐轉換。
初中作業不超綱,小學作業校內完成
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促指導各縣區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體系。推動縣域城鄉一體化建設,梳理市區教育集團辦學經驗,探索制定教育集團化改革方案,促進以強帶弱、以強帶新,培育教育集團試點。建立農村學校聯盟,健全聯盟式發展長效機制,增強教學和管理泛領域流合作,促進農村學校辦學提檔增質,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差距。
促進義務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學位供給統籌,嚴格落實『四零承諾』(零擇校、零擇班、零擇座、零指定),增強信息化技術手段管理運用效能,確保入學、分班、排座、選乾公平公正。嚴格規范教材征訂和教輔資料選用,制發《義務教育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統籌教、學、練、考、管等環節,系統推動減負工作,確保初中作業不超綱,小學作業校內完成。認真執行零起點教學,抓好學段銜接。優化課後服務工作體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調整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豐富內容,細化管理,規范運行。試點開展小學生『E積分』正向激勵評價,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課堂教育和家校互動的管理,大力提昇學生綜合素質。
開展『選課走班』和生涯規劃教育
加快推進普通高中新課改、考改和育人方式改革,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新課程應用培訓,開展『選課走班』教學改革和生涯規劃教育。制定高中學科競賽方案,建設競賽名師工作室,組織全市高三質量檢測,抓好高三大面積培養和尖子生提優,提昇高考質量。
組織民辦高中與公辦高中一對一結對子,加強教學管理方面的交流指導,落實公辦民辦同權、同責、同招、同管政策。鼓勵我市高中與國內、省內高水平學校交流合作,建立教育聯盟等平臺載體,開展校際聯考聯評、團隊互訪交流。
促進全市高中特色化、多樣化錯位發展,指導重點高中依托底蘊優勢,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昇軟實力和競爭力;支持一般高中立足校情,走藝體型、綜合型、昇學預備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打造學科特色、文化特色和育人特色。
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更『接地氣』
推進職業教育聯盟建設,發揮聯盟『發展策略共商、技能人纔共育、專業人纔共用、辦學資源共享、專業特色共建、信息資源共通』功能,加強校際間交流合作。調整招生計劃,逐步擴大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縮小『普職比』差距。發揮職業院校資源優勢,擴大社會培訓規模,提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
總結推廣建設中專無人機操控與維護專業『1+X』試點成功經驗,深入挖掘和培育中職學校專業特色,力爭新增1到2個試點專業,不斷擴大試點范圍,更好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現實需求。
挖掘貫通培養合作內涵,保證學生培養質量。組織分析歷年對口昇學考點,加強針對性訓練,提昇本科錄取率。積極爭取與合作企業訂單式培養,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開展創業教育,教授學生創辦小微企業的基本技巧和必備管理知識,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科學調整專業結構,逐校確定專業特色,改變『大而全』『多而雜』局面,做強優勢專業。科學研判勞動力市場需求,增設就業前景好、家長喜歡,市場急需的新專業。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增強中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健全9個社區教育學院組織架構
推進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明確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統籌全市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的工作職能,健全9個社區教育學院的組織架構,確定工作任務。在居委會(村委會)設置社區教育學校,著力搭建三級社區教育網絡,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加強對民辦中等學校管理,規范學校各項辦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對文化類、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規范招生宣傳、收費退費、消防安全、場地設備達標、師資配置等關鍵環節,推動校外培訓機構健康發展。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機構,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協調促進高校地方共同發展,推進高校與地方行業企業需求對接,服務城市振興轉型發展。協調鼓勵高校圍繞地方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培養急需緊缺人纔。加強高校周邊環境治理,為高校師生提供安全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
勞動教育納入教學,開設必修課程
完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機制,發揮學校主陣地、課堂主渠道作用,貫徹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突出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內容,提昇學生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合理布置家務勞動、志願服務等德育實踐作業,加強節水、節電、節糧教育,建設文明節約校園。
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紮實開展陽光體育一小時,抓好各種球類和冰雪運動項目進校園,開展全市百萬青少年冰雪活動,力爭實現27萬人次學生上冰雪;打造校園足球四級聯賽、雪地足球聯賽等學生足球賽事,實現全市中小學校全覆蓋,開好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速度滑冰運動會以及球類系列賽事活動,引導家長多陪伴孩子開展體育運動。
增進學生藝術修養,推廣中華傳統美育項目,重點挖掘大慶地域特色文化,開展版畫、油陶、剪紙、蘆葦畫、四胡、安代舞、馬頭琴等地域民族特色美育活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格局,促進大慶市中小學校美育工作向縱深發展。組織開展中小學生『為黨歌唱』展演活動。
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並在科學、技術和社會實踐等學科滲透勞動內容、拓展勞動形式。鼓勵和支持縣區、學校建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認定一批市級勞動教育示范校,探索勞動教育內容和模式創新,召開全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會,總結推廣有效做法。
持續減少教師非教學負擔
加強師德建設考評指導,強化結果運用,深化師德評價機制改革,突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四有』要求。開展師德先進事跡學習、報告、研討,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持續推進行業風氣整治,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在職教師辦班補課、侵佔學生利益等行業風氣問題,采取重點督查、專項清查、聯合檢查等方式,加大治理力度,嚴肅執紀問責,保持高壓態勢。嚴格落實『四零承諾』,規范學校辦學和教師從教行為,打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
多渠道補充教師,建立教師隊伍常態化補充機制,通過招考錄用、人纔引進、名師選聘等方式持續優化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按照『退一補一』的原則,為市屬學校補充300名教師。利用『特崗計劃』,在編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做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補充工作。
深化教師工作常態化減負機制,嚴格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項,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報表填寫、社會事務進校園等工作,對與教書育人無關的不合理工作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並定期對清單事項進行清理,持續減少教師非教學負擔。
配齊配強校園專職安保人員
加強校園安全管理,以防控教育系統重大安全風險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為重點,落實學校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要求,完成『兩臺賬、一圖、一欄、一卡』建設,積極推進校園安全信息化平臺建設,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落實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建設三年行動目標,配齊配強專職安保人員並持證上崗,對校園外聘人員進行政審備案,定期開展安全培訓;中小學校(幼兒園)實行封閉式管理,重點要害部位視頻監控全覆蓋,並與當地公安機關聯網,提高快速應對緊急事件能力。開展危險化學品和電器火災專項整治、校園欺凌綜合治理、校園周邊環境專項整治、校車及接送學生車輛專項治理等整治行動。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堅持教職員工和學生健康情況『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強化對學校人員管控情況檢查,加強學校疫情防控工作督導。對全體師生開展公共衛生健康知識教育,宣傳普及新冠肺炎防控新形勢、新動態,聘請疾控專家對校醫等從業人員進行專項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