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種子是農業科學的『芯片』,我國水稻和小麥的種源已實現自給自足,但是玉米、大豆以及少數的蔬菜、水果種源由於受到栽培等因素限制無法實現自主化。一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高春艷深知,種業位於農業產業鏈的最前端,是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針對當前科研育種過程中種企基礎薄弱、品種權保護不力以及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科研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預期育種目標。『加強對民營育種企業政策支持力度,合力打贏我國種業翻身仗。』高春艷建議,我國對種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推廣需要進一步加強。
高春艷建議,要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的育種創新體系,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改善企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著力提高核心種源保障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業企業,充分利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類普惠性政策,鼓勵引導種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扶持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對推廣規模大、綜合效益好的優良品種育種企業,給予財政資金支持或補助獎勵。
『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也要加快提上日程,』高春艷建議,加強對種企種質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推進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創新工作,暢通種企品種審定的通道,開通綠色通道,加快專用型品種的選育。
『科研育種工作存在極大的風險,從品種選育到實踐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不僅需要投入較高的資金』,最後,高春艷建議,培育的品種也存在嚴重的不可預估性,應加大科研育種的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對品種育繁推用地給予優先支持,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支持鼓勵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到種企就業創業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