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9日訊 (記者 楊帆)2020年的春天,作為黑龍江省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隨隊記者,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通聯部副主任何曉藝和醫護人員在武漢共同堅守了52天,27次深入病房紅區,用鏡頭記錄下了龍江白衣戰士英勇奮戰的點點滴滴,發回了400多篇新聞稿件。『我深深感受到,我手中的鏡頭和文字,與醫生的試劑瓶、呼吸機一樣,都是這場抗疫戰斗中不可或缺的強大武器。』何曉藝說。


『抵達武漢後僅僅四個小時,醫護人員就進駐了病房,從進駐到接診也只有短短的24個小時。』何曉藝回憶起在武漢抗疫報道的日子,一切歷歷在目。醫療隊對口支援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作為孕產婦指定醫院,接診了臨近預產期的孕婦龔女士。龔女士一度非常焦慮,還在網絡上進行過求助,得到了上百萬網友的關注。在她入院的第二天,在黑龍江、湖北兩地醫生的合作下,龔女士的寶寶就順利出生了。
何曉藝手舉攝像機熱淚盈眶,這個7斤半的倔強小生命,面對著可怕的病毒如期降生。為了感謝兩地醫生,產婦給寶寶起名小北龍。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黑龍江援助湖北醫療隊護士趙曉琳,一直格外關注產婦的身體狀況。產婦核酸檢測陰性順利出院後,趙曉琳還一直和龔女士保持著聯系,關心著她的身體健康和小北龍的成長。『趙曉琳一對兒女都知道,在2000公裡以外的武漢,有一個未曾謀面的小弟弟。趙曉琳說,未來一定要帶著兩個孩子到武漢去看小北龍,她要給孩子們講講發生在那個春天的故事。』何曉藝說。
在她的攝像機裡,在她的新聞報道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感召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何曉藝所在的報道小組,日夜奔波在各個醫院、方艙之間,第一時間把最新的情況准確回傳到龍江大地。他們每天與醫護人員、患者朝夕相處,經常為了完成拍攝,錯過就餐和班車時間,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啃上幾口面包,蹬上單車趕回駐地,6.6公裡是醫院到駐地的距離, 30分鍾是騎行單程的用時。她知道,在千裡之外的黑龍江,有一支龐大的後期團隊正在等待著最新的報道,無論多晚、多早,只要前方的素材編輯傳輸完成,後方立刻就會有小伙伴接力趕工,第一時間分發到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平臺。
在一次前往醫院的班車上,一位醫療隊隊員拉著她的手說:『我的媽媽在電視上看到我了,特別高興。』那一瞬間,何曉藝對自己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這一天,再次回望這場抗疫戰爭:一位位堅強勇敢、無私無畏的逆行巾幗,迎難而上、以身赴險;一個個不分晝夜、捨己為人的平凡姐妹,不辭辛勞、日夜堅守。每當看到患者緊緊握住她們的手,感謝的話說起不停,我就為她們感到驕傲,更為曾經能跟她們並肩奮戰感到無比自豪。』何曉藝說,我們不僅是時代的記錄者,更是社會和歷史的推動者,記錄感動、傳播溫暖,是我們應該做、也是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