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訊 我市在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中,堅持統籌謀劃,既注重精簡壓縮冗餘機構編制,更著力保障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急需,合理優化配置機構編制資源,推動整體重塑和功能再造,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全市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
深入調研摸底,打好改革『准備戰』。我市成立專班,對33個黨政機關和253家事業單位情況進行詳細調研,全面摸清全市機構編制改革家底和重點難點問題。開展研討,創新實施『先設置機構、再分解編制、最後實施「十定」的三步走』工作法。
全面清理規范,整合機構『下猛藥』。將全市2000個公益性事業單位整合為1700多個,市直271個整合為201個,精簡比例達20.2%。跨部門整合職責任務、服務方式和服務對象相同或相近的單位。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在亟待加強的領域整合組建應急保障服務中心、跨境基礎設施保障服務中心等適應新要求、服務新發展的支持保障單位,保證了改革有保有壓有減有增。
創新體制機制,緊盯痼疾『出新招』。將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清理認定後劃歸機關,並落實到部門『三定』規定中。將全市24個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分別更名並調整職能、撤銷退出事業單位序列、改制轉為企業,有效盤活了國有資產,減輕了財政負擔。
優化內設機構,『瘦身健身』相結合。采取『空一減一』辦法收回空編。根據事業單位職責任務和編制規模,精乾設置內設機構。優化內設機構職責,整合重組職責交叉、重復設置、分工過細、人員偏少、工作任務嚴重不足的內設機構。按省正式下達事業單位領導職數規定,結合實際嚴格執行。
保障編制周轉,統籌調劑『一盤棋』。通過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周轉池』,建立人纔引進編制『周轉池』,積極探索建立普通事業單位編制『周轉池』,創新機構編制管理建立『縣編鄉用』『鄉編村用』新模式,形成編制『蓄水池』,盤活編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