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樺川縣集賢村:半個世紀脫貧路 薪火相傳兩代人
2021-03-13 13:38:16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博 董喬 趙新 霍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13日訊(李博 董喬 趙新 記者 霍梟涵)日前,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召開,佳木斯市樺川縣蘇家店鎮集賢村黨支部喜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殊榮。

  治病治愚:選准改水突破口

  上世紀七十年代,地甲病和克汀病患者佔集賢村總人口76.8%。村民智能普遍低下,村集體經濟薄弱、年年吃救濟。這個以『傻』出名的貧弱村,村支部書記找誰都不願乾。1971年冬的一天,縣農工部部長把一本《黨章》放在28歲的許振中面前,鄭重地說:『黨章上明確個人服從組織,這個就你乾了!』

  許振中毅然挑起村支書重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周圍村沒這麼多智能低下的人,許振中判斷一定是本村的水土出了問題。他揣上一瓶水,跑到縣防疫站檢測,結果發現每昇水含碘竟然不足一微克。從那天起,他就帶著手寫的幾十份集賢村情況報告,跑縣跑市跑省,歷經7年堅持不懈奔波,終於引起時任中央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組長李德生的關注,派來工作組,親臨集賢村幫助研究改水。1979年9月8日,一座高10米、蓄水42噸的水塔拔地而起,3800延長米自來水管道通向全村,村民們第一次吃上了清冽甘甜的自來水。村黨支部把9月8日這一天定為集賢村『改水節』,讓村民永遠銘記黨恩。

  改水的同時,請來醫療隊為全村患者精心治療,黨員、乾部分工包乾,對重患每天都送藥到手,幫他們服藥到口,等他們咽下再走。到1984年,已治愈地甲病患者790人、治愈率達92%,新生嬰兒再未出現此類病例。從此,『食鹽加碘防治地方病』被中國乃至第三世界國家廣泛應用,集賢村也被稱為『中國食鹽加碘第一村』。

  水改好了,地方病被控制住了,全村還有150多個呆傻聾啞人。許振忠提議辦一個育智班,把這些孩子集中起來學習訓練。找不到老師,就動員在村小學當老師的妻子和女兒任教。針對這一特殊群體,母女倆不知吃了多少苦、操了多少心,硬是以滴水穿石精神把一批批傻孩子培養成有用之人,有一部分孩子相繼進入正規小學、中學和聾啞學校繼續深造。母女倆還適當組織他們參加一些簡單勞動,培養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治窮致富:走出脫貧增收路

  挖掉了病根,集賢村開始向窮根宣戰。兩屆村黨支部始終把脫貧致富的目標抓在手上,他們立足資源優勢,外學經驗、內挖潛力,讓脫貧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搖錢樹』。

  1981年,老書記許振中提議建磚廠,遭到全村人反對。可他說:『只要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磚廠出磚那天,讓我以死的方式祭窯我都乾!』正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精神和衝天乾勁,磚廠投產僅一年就純盈利12.9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43元一躍增至223元。1990年,經過市場考察,又辦起釀酒廠,冠名『傻子酒』,遠銷北京、山東、湖南等10餘個省市和地區,企業連續三年上繳稅金超過300萬元,成為樺川的利稅大戶和支柱產業。1996年,由集賢村6家村辦企業組建的黑龍江省傻幫集團公司,成為全省東部地區第一家村辦省級集團公司。

  1998年3月,老書記許振中結束了27年的支部書記生涯,王喜林當選集賢村黨支部書記。王喜林這一乾就是22年。兩任書記,半個世紀,半個世紀脫貧史,薪火相傳兩代人。

  村內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何幫助他們拔窮根,共同邁進小康成了王喜林心中的頭等大事。為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王喜林不斷跑業務,謀發展。2019年,在去往哈爾濱考察肉鴨養殖的路上,王喜林突發心髒病,住院半個月纔恢復,出院第一天王喜林就直接趕往鴨廠進行洽談,促成了肉鴨養殖基地在集賢村落地。就這樣經過不斷考察摸索和村內群眾的集思廣益,集賢村確定了『金豬、肉鴨、傻酒』產業引領脫貧致富新路。發展『金豬』產業,依托樺川縣洪源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扶貧戶投資經營、合作代養、保底回收方式,新建1萬平方米生豬場,年出欄6600頭,扶貧戶當年分紅5300多元。發展『肉鴨』產業,與肉鴨公司合作,新建2棟3000平方米的肉鴨養場棚捨,年出欄肉鴨10萬只、獲利20餘萬元。發展『傻酒』產業,在集賢村原址重建傻子白酒釀造廠,擦亮『天下第一傻,就是不摻假』這一金字招牌。2019年新釀制『傻流香、傻柱子』白酒20萬斤,獲利近60萬元。王喜林還利用村西原廢棄沙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促進村集體經濟年增收7.2萬元。同時,將光伏設備下方閑置土地,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種植小雜糧等矮科作物,通過『農光互補』拓寬增收渠道。到2020年,全村51戶貧困戶全部實現清零,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

  致美致強:唱響文明勵志曲

  從貧窮走向富裕,從愚昧走向文明,集賢村50年發展史見證了新老兩任書記的接續奮斗,也讓這個昔日的『傻子屯』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村。

  重教啟智一直是集賢村優良傳統。從最初辦育智班開始,村黨支部就捨得教育投入,籌資200餘萬元建成全縣最好的村級小學,建立教師獎勵補貼機制,吸引優秀教師到村執教。對智力低下的孩子實行個性化送教送學,盡心竭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重教啟智一直是集賢村優良傳統。2020年,集賢村繼續堅持村風村紀從娃娃抓起的觀念,開展國學講堂活動,請樺川縣國學資深教師現場授課,積極培育『文明集賢的好娃娃』;邀請農技推廣中心老師到集賢村夜校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幫助種地大戶提昇種植水平,實現增產增收;利用村內新裝修的農民圖書市開展農民培訓活動,邀請村內黨員、積極分子參加黨的理論知識和黨史培訓,邀請縣黨校老師、鎮黨務工作者開展『如何當好農民黨員』主題黨課,提昇農民黨員黨性修養;協調就業局針對集賢村本村產業,聘請專業老師,到集賢村開展白酒生產、畜禽養殖等專業性培訓,學習能力強,業務水平提昇快的學院直接進入場內工作,帶動村內勞動力就業,實現增收致富。如今,集賢村已先後考出本科以上大學生70餘名,研究生和博士生7名,培育出社會各界人纔30餘名。集『賢』村,終於名至實歸。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村黨支部投資12萬元建成村史館,組織村裡孩子和高考學子參觀,引導他們不忘治愚初心,牢記『傻子屯』歷史,激發村民樹立自強意識,堅定脫貧信心。欒合文是集賢村第一批育智班畢業的聾啞孩子,從小就有書法、繪畫天分,但家貧困,村黨支部組織村民捐款5000元資助他到北京學習,如今,他創作的鴕鳥蛋繪畫工藝品銷路很好,成了集賢村的勵志典型。

  2018年,村民姜長中妻子重度燒傷,王喜林和黨員乾部帶頭捐款,不到兩天時間就籌集5萬餘元。殘疾戶孫敬祿也一瘸一拐走到村委會捐款200元,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在村裡蔚然成風。

  天道酬勤,汗水凝金。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和探索,集賢村在兩任支部書記的帶領下,成功的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作為『美麗鄉村』建設首批試點,集賢村積極實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和『風貌行動』,讓『方便』更方便,讓『鄉愁』不再愁,讓『村貌』有顏值。如今走進集賢村,乾淨整潔的街道兩側綠樹成蔭,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遍布全村,村民們在修葺一新的廣場上跳起歡快的舞蹈,抒發著對黨的感恩之情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