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訊『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眼下正值初春時節,在林甸縣四合鄉新生村的田地裡,一車車冒著熱氣的有機肥由當地牧場運過來後,被均勻地施放在田地裡。這是林甸縣朋齊農業合作社為改善當地土壤結構,每年投入30萬元為合作社成員的土地施用的有機肥,用以提高土地產量。
農村合作社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對於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市各合作社不斷創新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民致富『加油』。
肇源縣二站鎮曙光村婁家寨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高標准種植、高質量加工,通過實行『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讓有機產業鏈達到閉環狀態,使傳統農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婁家寨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婁雲鶴說:『合作社生產的有機農產品,不僅品質優良,更重要的是采用『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可以把糞便和秸稈做成有機肥還到田裡,在保護的環境同時改良了土壤。』
近兩年,隨著肇源縣農副產品品牌效應的提昇以及縣委縣政府對於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大力扶持,全縣大部分合作社、家庭農場不斷優化生產模式,在『種+收+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加工或深加工項目,提高了效益。位於福興鄉的文景家庭農場就是代表之一。
據企業負責人劉景龍介紹,文景家庭農場成立之初,每到冬季就很閑,因為種植的農作物在秋季收割後就直接銷售了,效益很低。近兩年來,家庭農場改變了以往單純的『種+收+銷』的生產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使得效益不斷提昇。農場從2020年11月份開始加工生產,從沒停產過。截至目前,已經加工小米6萬斤。
如今,文景家庭農場除了將種植的谷子加工成小米外,還銷售面粉、豆油、粘豆包等產品。同時,在銷售上進行線上、線下雙融合,提高了農場的效益。
肇州縣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生產發展創新模式,鼓勵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讓農民安心當『甩手掌櫃』。
近幾天,新福鄉的許多農民特別悠閑,這得益於新時代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幫助。據了解,合作社負責土地在農業生產中的所有環節,種子化肥從廠家直接購進,既保證了質量,又節約了成本,同時,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的生產,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
據新時代農機合作社經理於洪全介紹,合作社今年計劃代耕五千畝,等合同簽完之後就統一組織生產計劃,統一安排生產資料、生產機械和勞動力,實行規模化生產經營、科學管理。
杜爾伯特縣淑繁鵝雛孵化專業合作社的史淑繁則帶領合作社成員,闖出了一條『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益貧新路子。
2017年精准扶貧工作啟動,為了帶貧益貧,也為了把產業做精,史淑繁自籌5萬元,加上申請的扶貧鵝項目資金,帶動20戶貧困戶采取統一飼養、分紅增收模式養殖大鵝5萬只,將養殖收益的20%分配給20戶社員,將收益的30%建立了康平村大鵝產業扶貧基金,持續投入、滾動式發展大鵝產業。 2018年和2019年,每年為康平村61戶貧困戶每戶分紅800元,同時,她還吸納康平村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入社務工,最多的時候一年能掙1萬多元。脫貧攻堅以來,幫助貧困戶實現增收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