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9日訊 今年以來,市扶貧辦以『鄉村振興在行動』為載體,深入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要求,采取保障輸出、主體帶動、公益拓崗等有效舉措,立足穩就業、促返崗、保復工、強服務,建立『輸出式』『內轉式』『門口式』三種就業模式,全方位保障建檔立卡人口就業增收,確保邊緣人口不致貧。
強化『輸出式』就業,服務幫扶把穩出行『方向盤』。針對外出務工的建檔立卡人員,我市由各級人社、扶貧部門多方聯動、通力配合,加大就業幫扶力度,打通低收入群體外出就業渠道。
各縣(市)區通過勞務對接、以工代訓、互聯網+培訓、點對點護送等舉措,為群眾外出就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共轉移建檔立卡勞動力5.73萬人,其中省外1.52萬人,省內縣外0.59萬人,縣內3.62萬人。
強化『內轉式』就業,穩崗拓崗系好增收『安全帶』。借產業發展之機,我市充分挖掘縣域內龍頭企業就業崗位潛力,激發主體帶動,拓寬就業渠道。據統計,目前全市68家扶貧龍頭企業和135個扶貧車間共吸納建檔立卡勞動力2066人;增設公益崗位促就業,拓寬低收入群眾就近就業渠道,當前各縣(市)區共設置保潔員、護路員、安全員等公益性崗位2.79萬個,其中安置建檔立卡勞動力2.76萬人,人均增收近1500元;創新補貼政策助就業,如泰來縣制定了《關於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激發縣域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試行)》,推出入職、租房、購樓、培訓、招工等五項補貼政策,進一步吸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吸引外地人前來創業,在進駐雲服務小鎮的13家企業中,已實現安置就業1750餘人,人均月工資5500元。
強化『門口式』就業,產業融合夯實增收『快進鍵』。當前,我市正創新土地經營模式,鼓勵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土地托管經營模式實行規模化生產,通過統一『耕、種、管、收』節約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富餘勞動力又可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實現再就業,最終實現合作社和農戶雙贏。如依安縣推行建檔立卡戶土地全程托管模式,縣級對參與托管的建檔立卡戶每畝土地補助100元,每畝可增收100-200元,按人均耕地7.5畝計算,戶均增收可達1500-3000元;在發展特色產業促就業增收中,各縣(市)區依托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林果、中草藥、蔬菜、生豬、大鵝等用工量大的特色種養產業,為鄉村振興開闢致富路。如甘南縣長山鄉前程村甜玉米加工廠投產後,提供200-300個就業崗位,實現年人均純收入2-3萬元。此外,全市特色產業季節性用工預計可達到3萬人次,人均年增收可達1萬元;在大力發展合作社『產加銷』經營模式上,大力發展集種植、收購、存儲、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專業合作社,農戶采取土地入股、出資入股、流轉土地、務工就業等方式與合作社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增加收入。如龍江縣尹波蔬菜種植合作社在2020年帶動104戶建檔立卡戶基礎上,今年安置長期務工人員60餘人,可間接帶動800餘戶開展蔬菜種植,使戶均增收達到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