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黑河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 築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1-03-29 13:37:02 來源:東北網-黑河日報  作者:劉增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29日訊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黑河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市將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突出打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三張牌』,築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我們做到的

  亮點一農產品供給量質提昇

  我市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綠色有機認證標識達346個,同比增長13.4%,完成年度目標的110%;綠色有機認證面積655萬畝,同比增長6.5%,完成年度目標的100.7%。引導企業、合作社積極入駐國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加強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注冊,新增國家級大豆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50萬畝。全市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企業277家,同比增長31.9%;入駐省級平臺企業191家,同比增長40.4%,追溯面積120.2萬畝,同比增長17.8%。

  亮點二黑土地保護紮實推進

  我市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推廣『三三輪作』制度,促進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持續強化黑土地保護與質量提昇。全市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面積達到55萬畝,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90.93萬畝。共爭取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8個,總投資6.49億元,建設任務49.62萬畝;獲省2019年高標准農田建設評價激勵獎勵資金2230萬元,進入激勵名單縣全省排名第二。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5.21億元;完成建設任務39.86萬畝,完成省定目標。

  亮點三農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我市落實農業『三減』示范基地346個、面積407.8萬畝,同比分別增長17.3%、19.8%,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90.93萬畝。全市有糞污資源化利用配套設施任務的規模養殖場190家,配套率達100%。2019年度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39%。

  我們要做的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我市將持續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著力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上實現突破。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發展優質高產糧食作物,穩定農作物播種面積,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以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市為基礎,抓好黑河綠色有機功能性物產的質量認證工作,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開展綠色有機認證和地理標志注冊,擴大黑河農產品影響力和知名度。全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力爭達到680萬畝,增加25萬畝,同比增長3.8%,認證數量達到360個,增加14個,同比增長4%。農業『三減』高標准示范基地達到340個以上,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開展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模式創新試點,加強投入品源頭治理和風險評估監測,農產品監測合格率力爭達到98.5%以上。依托北安、嫩江、五大連池國家區域性良繁基地,開展優良品種原種擴繁、良種繁殖工作,謀劃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奶牛、肉牛、生豬存欄力爭分別達到6萬頭、22萬頭、56萬頭,水產養殖面積力爭穩定在51萬畝以上。加快發展林產經濟,擴大漢麻、北藥等優勢經濟作物種植規模。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全市糧食、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力爭分別達到60%和55%。

  全力發展品牌農業

  今年,我市將下力氣進一步提高『極境寒養』『黑河大豆』『孫吳漢麻』等品牌的影響力,以『極境寒養』為重點,加大黑河市農產品品牌宣傳力度,鼓勵企業進入『極境寒養』品牌准用名錄,帶動全市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

  強化『極境寒養』基地建設。積極整合市域內農業產業資源,嚴格執行『極境寒養』安全產品標准,加快農產品檢測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公用品牌標准化體系、產品質量溯源體系、風險防控體系,打造100個『極境寒養』產品供給基地。

  加快重點市場營銷渠道建設。合理布局『極境寒養』綠色物產體驗中心建設和運營工作,計劃全國體驗中心達到16家。依托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的體驗物流中心,與大的銷售渠道對接,開拓重點區域的中高端市場。注重綠色農業產業協會會員管理和品牌質量監管工作,發展會員企業達到600家,品牌授權企業達到100家左右,產品達到200餘種,全渠道銷售額超6000萬元。

  積極開展公用品牌招商合作建設。充分挖掘黑河全域綠色農業資源和俄羅斯農產品資源,發揮『極境寒養』公用品牌和自貿片區兩張『金字招牌』優勢,主動尋求與國內知名的全產業鏈農業企業開展深入合作。以品牌建設和經濟利益為紐帶,采取股份合作、產品研發合作、銷售渠道合作等多種方式,借助對方的管理、技術加工、市場渠道等平臺,共享我們的品牌和資源,打造種、養、加、銷、服全產業鏈的品牌營銷模式,創建國內知名的綠色農產品品牌,帶動農產品深加工轉化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著力發展智慧農業

  我市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化農業的轉型昇級,著力抓好數字農業建設,並開展數字農業示范市申報。

  黑河綠農集團將在已初步建成的『極境寒養』農業大數據中心基礎上,全面接入各縣(市、區)的物聯網硬件設備及軟件數據,進行數字化人纔團隊的培育及建設。通過建設運營農業技術交易平臺、農業大數據分析平臺、農產品溯源平臺、農產品交易平臺、農業信用體系平臺,初步形成黑河農業大數據雲產業鏈的架構基礎,打造智慧農業雲平臺中心。全市各地將各自農業數據中心采集的土壤?情、田間氣象、田間監控以及農產品質量追溯等數據信息與黑河綠農集團『極境寒養』農業大數據中心進行對接,檢查維護好已安裝的農業物聯網設備,建立長期有效維護保養機制。我市今年新建的農業信息化項目、高標准農田中的信息化設備將做好與『極境寒養』農業大數據中心的標准統一,及時對接相關數據,確保農業數據共享和統一采集分析,切實發揮農業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強化與南京農大、中國農科院戰略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爭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以上,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推動先進智能農機裝備昇級,提高農機化水平。

  我們擁有的

  氣候資源獨特

  黑河市臨近冷空氣發源地西伯利亞大草原,境內又有小興安嶺山脈縱貫南北,全市呈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處於黑龍江省積溫區劃的四、五、六積溫帶區,冬長夏短、四季分明。由於冬季漫長,無霜期短,農業生產一年一季,耕地有半年處於休眠狀態,客觀上起到了讓土壤休養生息的作用,使得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少。溫度的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5-8月的夏季光、熱、水同季,晝夜溫差可達14℃-18℃,利於農作物乾物質和微量元素積累,產出的農產品品質優異、口感上乘。

  耕地資源富集

  黑河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2020年全市農業人口58.62萬,耕地總面積2861萬畝。其中,市屬耕地1977.8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33.7畝,分別是全國和全省的10.5倍和2.4倍。黑土層平均厚度在60厘米左右,最高可達1.5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在4%-6%之間,是全國平均水平4-5倍,比哈爾濱周邊地區高1-2個百分點,鹼解氮、速效鉀、速效磷全部達到國家一類土壤水平標准,適於豆、麥、薯、甜菜等多種作物生長。

  養殖資源優良

  黑河市境內有黑龍江、嫩江兩大水系,流域10公裡以上河流631條,水資源蘊藏量達115.8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7109立方米。黑河市境域內有水庫146個,總庫容284317.8萬立方米。充沛的水資源為冷水魚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馬哈及『三花五羅』等名貴魚種18科58屬87種。全市草原資源總面積878萬畝,載畜量達170萬羊單位,草原生態環境良好。

  林業資源豐富

  黑河市林業生態保護較好,是中國東北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黑河市林地總面積4602萬畝。申報建立5處省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處保護區晉昇為國家級,直接保護面積173.55萬畝。建立省級濕地公園4處、濕地保護小區(試點)8處。有野生藥用植物350種,重點野生中藥材蘊藏量大約在150萬噸左右。野生漿果和植物1000餘種,野生動物460餘種,是我國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譜和基因庫。

  農產品功能性突出

  大豆總異黃酮、卵磷脂、肌醇磷脂、總低聚糖和纖維素含量高於全國水平及東北地區平均水平。小麥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指標達到或超過美國、加拿大春小麥的品質指標。寒地水稻高抗性淀粉含量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對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和預防腸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俄羅斯大果沙棘為世界領先水平的沙棘品種,含190多種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質,維C含量是獼猴桃的20倍。雜糧雜豆蛋白質、維生素等含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可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