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我為祖國種好糧 | 用『訥謨爾』模式種地 有啥訣竅?
2021-04-02 07:21:39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初春的龍江大地生機勃發,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正在廣袤肥沃的黑土地上,轟轟烈烈地開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位於訥謨爾河畔的黑龍江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計劃規模經營耕地150萬畝,有望成為全國最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麼大面積的耕地,已經佔到訥河市耕地總量的四分之一,地怎麼來?怎麼纔能種得好?農民、企業能否實現多贏?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其中的『奧秘』。

  下個月就要種地了,訥河市和盛鄉南陽村的幾名農民還在糾結,地是像往年一樣自己種,還是交給別人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目前在黑龍江省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潘艷輝2018年成立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僅用三年,耕作面積就從3萬多畝,發展到了去年的75萬畝。利潤突破了3千萬不說,農民也跟著每畝多賺了180多塊錢。今年,潘艷輝決定把經營規模擴大到150萬畝,在全國撥個尖。可沒成想,還是有些農民不接受這種社會化服務模式。潘艷輝又想出了新辦法,按每畝600元的價格向農民預付收益保障金,秋後按實際發生的種管收費用扣除托管費。

  潘艷輝說,所有種植成本由公司投入,到秋天的時候算賬,再二次分紅,分回去10%或20%。在農民看來,這樣的托管模式行得通!

  地還沒開始種,就能拿到現錢,這讓還在猶豫觀望的一些農民也加入了托管的行列。除了托管,訥謨爾公司打出的第二張牌是流轉。在孔國鄉長安村,農民對企業拋來的橄欖枝,躍躍欲試。

  為了提高糧食單產,訥謨爾公司劃出了硬杠,流轉的土地必須要連片,還得將過去的小壟統一改成大壟。

  可又有些農民擔心,地變了樣兒,收回來的時候不好找。長安村村兩委和訥謨爾公司碰了幾次,找到了解決辦法。

  黑龍江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華榮傑說,等到期的時候,要六十五公分就給你起六十五公分的壟,要一米一的就給你起一米一的壟。

  要想實現全國最大農業經營主體的目標,光從農民手裡流轉土地還不夠,潘艷輝決定,打出第三張牌,跟當地其他合作社合作,十指攥成拳,再增加土地50萬畝。

  在訥河,合作社有三怕,春天怕差錢,夏天怕災情,秋天怕賣糧。訥謨爾公司從解決『三怕』下手,除了貸款,還承諾幫合作社上收益保險,避免災情帶來損失,比市場價高一分錢收購糧食。這樣的實惠,讓很多合作社的帶頭人都動了心。

  在訥河市各鄉鎮經管站,工作人員正忙著對訥謨爾公司流轉的耕地進行備案,這也是政府幫助企業做的最主要工作。從訥謨爾公司成立起,訥河市堅持的原則就是不輕易插手,按市場規律辦事。

  中共訥河市委書記溫和介紹,政府對企業是無差別監管,在農業生產資料上我們嚴格監管,所有合作的土地,一律上農經中心的產業平臺,土地的流轉托管,都是安全可靠的。

  黑龍江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福來說,目前我們已經超額完成了6.04萬畝,總共156.04萬畝,我們各個團隊還在各個鄉鎮繼續工作,預計下一步還要增加。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