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備耕之際,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鎮的種糧大戶申雲強,開始對水稻種子包衣、浸種。近幾年,他種植的主要品種是『龍粳31』。『這個品種穩產高產、抗病抗倒伏,種好幾年了,周圍很多人在種。』申雲強說。
申雲強種了25年水稻,是個『老把式』。『種地首先要選好種子。10多年前,我種的是從日本引進的品種,當時種的面積非常大。』申雲強說。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前10年,黑龍江三、四積溫帶的稻農對日本水稻品種比較認可。』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潘國君說,『這對我們育種人來說壓力巨大。』
一粒小種子,關乎國力和民生。
打破這一『枷鎖』的品種,正是國產良種『龍粳31』。潘國君是『龍粳31』育種第一完成人。他說:『在壓力面前,我們立志要育成一個比日本品種更耐寒、抗病,適應性更強,豐產性更突出的品種。』

黑龍江省農科院試驗田裡的『龍粳31』長勢良好。受訪者供圖。
選種猶如大海撈針,育出一個好品種,難上加難。『龍粳31』育種團隊成員、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劉傳雪說,因性狀的優良基因很難重組,很多情況下創造不出符合目標要求的材料,從成千上萬份材料中選擇出來更難,這就要經過無數次細致入微地反復篩選。
為了找到『龍粳31』理想的株型材料,潘國君帶領團隊,幾乎每天都在試驗田、大棚裡忙碌,播種、觀察、記錄、選擇……再對收獲的水稻進行對比試驗,篩選出理想的材料,然後再播種、管理、對比試驗……

潘國君(右三)和團隊成員在田間選種。受訪者供圖
『當時在試驗田大棚裡,40多攝氏度,光著膀子,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劉傳雪說,『稻子是會說話的,但需要你去找它,如果你不去找它,永遠不會和你說話,也就育不成優質品種。』
在不間斷的科研育種中,潘國君和他的研究團隊也育成幾個較好的品種,但綜合性能都沒超過日本品種。『新育成的品種如果沒有大的突破,很難被稻農接受。』潘國君說。
潘國君和團隊成員蹲在地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頭上太陽曬,腳下水汽蒸』,仔細觀察水稻每一個生長時期的形態、特點。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們最終育成了『龍粳31』。該品種2011年通過審定,開始大面積推廣。

潘國君在田間工作,記錄水稻生長數據。受訪者供圖。
讓農民認可一個新品種不是件容易事。
有一年,天冷、雨水多,日本水稻品種大面積得了稻瘟病,有的地塊甚至絕產。申雲強抱著試試的心態,購買了『龍粳31』。
『分?怎麼那麼少?能有產量嗎?』快到抽穗時期,申雲強和很多農民見『龍粳31』和自己以前種的水稻不一樣,都急了,找到了潘國君和劉傳雪。
『其實,這是「龍粳31」在株型育種方面的一個突破。』潘國君說,無論在生育前期還是後期,『龍粳31』的株型緊湊,莖葉夾角小,且葉片微卷,看上去是一小綹,數一數莖數也不少。
『這樣的株型適合密植,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莖稈粗壯堅韌,更適宜合理密植,增加抗倒伏性,尤其是這個品種抗稻瘟病能力強。』潘國君說。
秋天收獲時,『龍粳31』產量超出了申雲強的預期。
2013年『龍粳31』在黑龍江省的種植面積達到1600多萬畝,創造了全國粳稻品種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目前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3億畝。『龍粳』系列新品種入選『十三五』期間全國十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
『2003年日本的水稻品種種植面積超過了黑龍江省水稻面積的一半,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在黑龍江已很難看到日本水稻品種。』潘國君說,2013年以『龍粳31』為代表的龍粳系列品種種植面積超過黑龍江省水稻面積的一半,目前龍粳系列仍是全省三、四積溫帶的主導品種。
『龍粳31』已審定10年,盡管單產水平仍很高,但也面臨新難題,比如食味值比不上一些新品種。潘國君說,『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加強抗倒伏和食味值的研究,不斷提高國產大米的競爭力。(記者李鳳雙、王建、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