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百名主播講黨史 | 龍廣電主播春濤為您講述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的浴血奮戰史
2021-04-11 19:26:13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發展史中,龍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頑強奮斗,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在黑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大型融媒體報道活動

《百名主播講黨史》啟動

100位龍廣電主播

走進紀念館、革命遺址

講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

追尋黨的光輝足跡

傳承龍江優秀精神

浴血抗戰十四年

龍廣電主播春濤

為您講述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的艱苦歲月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由中國共產黨創建並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孤懸敵後,英勇作戰,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斗爭,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幾十萬日本關東軍,並且支援了全國抗戰,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英雄篇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國旗幟,號召人民武裝反抗,並創建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初開始,南滿、東滿、吉東和北滿地區建立了10餘支抗日游擊隊,其中有9支是在黑龍江境內。1933年9月起,抗日游擊隊相繼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等6個軍。由於執行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使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局面。

  1936年,按照中共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提出的組織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團結起來一致抗日的主張,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到1937年10月,相繼組成11個軍,共3萬餘人。東北抗日武裝斗爭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

  抗聯將士用過的槍支、穿過的靰鞡鞋、繳獲的大土炮,這些陳列在東北抗聯博物館內的珍貴歷史文物向我們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這只吊鍋就是抗聯戰士曾用過的『多功能』炊具。由於當時敵人實施大規模的封鎖,部隊經常斷糧、斷藥,為了堅持抗戰,戰士們經常扒樹皮、挖草根,用這只鍋煮食,也經常找到山上的草藥用它煮完後,給傷員們療傷。這只吊鍋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當時東北抗日聯軍斗爭生活的艱辛。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東北抗日武裝在黨的領導下依然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著名的五道崗戰斗、冰趟子戰斗、老錢櫃戰斗等都是采取伏擊戰、襲擊戰、破襲戰等方式與敵人進行了頑強斗爭。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這首《露營之歌》是北滿抗聯部隊在西征途中艱難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打破敵人的聚殲計劃,從1938年7月開始,位於黑龍江境內的北滿抗聯主力部隊在李兆麟等抗聯將領的率領下,分三批向黑嫩平原西征,前後歷時近6個月,行程千餘裡。遠征部隊行進於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跋涉在危機重重的草甸沼澤,在風雪嚴寒中艱難穿越林海雪原,他們既要與飢餓、寒冷抗爭,又要與追剿的敵人周旋,經歷重重艱險,付出巨大犧牲,終於勝利抵達小興安嶺西部的海倫地區,在黑嫩平原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

  除了《露營之歌》,在東北抗聯博物館還收藏著一份一級文物,是由抗聯女戰士李敏保存下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歌集》,裡面收錄了《愛我東北》《救亡進行曲》《第三路軍成立紀念歌》等48首革命歌曲,這一首首嘹亮的軍歌,曾激勵無數抗聯戰士浴血奮戰、衝鋒向前。正是這樣一支隊伍,以最少的人數、最長的時間、最艱苦卓絕的毅力,在最殘酷的自然環境下,與日軍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斗爭。

  從1931年到1945年,腳下的這些數字,鐫刻著東北人民『不甘做亡國奴,不屈服於外侮』的英雄史詩,抗聯將士鑄就的愛國守土、團結御侮、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東北抗聯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龍江兒女戮力拼搏,奮勇向前。

觀看更多『紅色足跡』

請登錄『極光新聞』客戶端

『黨史學習』頻道

我們一起打卡學習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

選擇『黨史學習』頻道

點擊『紅色印跡』欄目

聆聽黨史故事

感受百年風華

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精神

打卡紅色教育基地

一起學起來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