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人民日報看龍江】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橕(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2021-04-12 14:07:5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科技這倆字,在咱這兒含金量十足。』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負責人劉春如數家珍,『通過精准測地溫,春耕能提前十來天;使用灌排節水技術,每畝稻田用水量減少一半多……』

  示范園的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大屏幕上,水稻智能化催芽車間、育秧大棚等設施情況一目了然,田間生產數據在此匯總儲存,科技與農業正走向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纔。』『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確保種源安全。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建設智慧農業。』

  藍圖繪就,各地狠抓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橕,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

  眼下,藏糧於技正讓廣袤田野孕育新的豐收圖景。

  劉春准備大乾一場,再應用一批新技術,『國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們的心氣越來越高、豐收底氣越來越足。』

  加強良種技術攻關

  海南省三亞市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基地,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楊益善研究員正忙著測量、記錄每一株水稻的根莖、葉片、株高等數據。經過100多天培育,眼前的這片水稻即將迎來收割季。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別的地方培育第二代品種時,南繁已經育出第三代品種了。』楊益善說,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加繁一至二代,可使品種選育周期縮短1/3乃至一半。今年,楊益善和同事已從90多個品種中篩選出來兩個耐鹽鹼品種水稻,准備進行下一步試驗。『其中一個品種畝產達600公斤,與雜交水稻在普通水田裡的畝產量相當。』

  『加快建設南繁硅谷,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被寫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這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舉措。

  『全國已育成的285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南繁基地的培育。通過南繁育種,我國主要農作物完成了六七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後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羅東說,『海南正著手高質量打造種業基地,形成人纔、產業、技術、資金等要素集聚的國家南繁硅谷。』

  種業核心技術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是我國種業發展面臨的短板。科技自立自強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吉林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劉文國為此備感振奮。他的團隊已廣泛收集優良玉米種質資源1.1萬多份,利用單倍體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技術育成玉米新品種18個。『成功選育一個品種,需要十來年的艱辛付出。國家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讓我們心無旁騖攻克技術難關。』

  我國種業核心技術創新不足,主要體現在種質資源挖掘、技術創新應用以及商業化育種體系等方面。這也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著力點。

  做好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成為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仗。在吉林省農科院建設的國家東北種質資源庫,保存著各類種質資源近6萬份。吉林省委今年出臺文件要求,著力實施現代種業提昇工程,鑒定挖掘一批優異種質基因資源,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種質資源庫。

  破卡點、補短板、強優勢,各地持續探索激發企業、科研機構等關鍵主體活力的措施,促進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

  隨著氣溫回昇,東北的黑土地上,水稻已開始育苗。『成熟期早、抗倒伏,畝產700公斤以上。』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風區農民高忠民已連續8年種植『龍粳31』水稻品種,『以前為了高產種過外國品種,現在咱們自己有了這麼好的種子,心裡就踏實。』

  離高忠民家的地塊不遠,便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龍粳31』在這裡選育成功,自2011年審定以來推廣面積累計超過1億畝。『「龍粳31」已成為全國推廣應用面積最大的自主創新粳稻品種。』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潘國君說。

  離水稻研究所不遠處,種業企業沿街一字排開,頗具規模。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應文介紹,佳木斯市今年將依托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及80多家有研發能力的種業企業,打造以農作物原種繁育為重點的種業小鎮。

  讓農業變得更智慧

  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機械化育秧大棚裡,理事長李玉成正忙著給苗床備土。外邊的晾曬場上,拖拉機、收割機等200多臺套大馬力農機具依次排列,格外壯觀。

  李玉成說:『今年我們准備啟用無人高速插秧機,不但省人工,秧苗還插得齊整。』

  『2013年我們5戶農戶成立種植合作社,乾了兩年就玩不轉了——用20多臺老舊小農機伺候5000多畝地,難!』李玉成打起了退堂鼓。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縣裡傳來好消息:鼓勵農民創建農機合作社,財政補貼購置大型農機具。當年,合作社就購入大馬力農機具40臺套。

  如今,合作社成員已由當初的5戶增至117戶,經營土地面積從5000多畝增至1.2萬畝,去年純利潤400多萬元。

  從『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到『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橕進行全面部署。有了好政策的加持,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加大投入,改進農機裝備,嘗試智慧農業。

  吉林省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裡,新添置的6臺200多馬力的拖拉機頭剛剛送貨上門。理事長盧偉說,這些設備投入共30多萬元,其中國家補貼了9.2萬元,農民嘗到的甜頭越來越多。

  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農業物聯網建設方興未艾。『地塊不同,土壤養分情況不同,肥料投入也得跟著變。』在紅衛農場水稻示范區,農場農業科科長何培雄正向種植戶介紹變量施肥的好處。『我們將遙感高光譜數據處理、土壤養分模型建立、無人機作業等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依托「空天地人一體化農情監測系統」,即時監測水稻肥料需求,實現追肥作業的精確化、數字化。』

  建三江管理局黨委副書記王偉介紹,建三江正在6個農場開展『無人化』農場示范點建設。去年875臺無人駕駛及直行輔助駕駛插秧機完成插秧作業26.4萬畝,無人駕駛收割機收獲水稻、大豆、玉米共1.5萬畝。

  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傳統農業正朝著智慧農業轉變。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助力,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挑上『金扁擔』。

  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這是我們農民種地的風向標。』場院上,張楠楠卷起袖子,把一袋袋水稻種子攤平晾曬,『今年家裡285公頃稻田,全部種植優質米品種,綠色認證面積也擴大到了200公頃。』

  2012年大學畢業後,『90後』張楠楠本選擇留在長春市打拼。兩年後,張楠楠的父親張全創辦家庭農場,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叫她回家幫忙。

  『比起逛街看電影,更懷念小時候房前屋後的蛙鳴和稻香。』思慮再三,張楠楠回到老家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給父母打起下手。

  講究生活品質,了解城市消費需求,張楠楠種地有新思路,從選種、耕種到加工,綠色技術覆蓋全程,更好地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選種,采用五優稻2號和吉林農業大學培育的優質米品種;施肥,增施有機肥和農家肥;殺蟲,施放赤眼蜂、布設誘蟲燈;灌溉,水源來自長春市「水缸」星星哨水庫……』張楠楠掰著指頭一一道來,『我家的20公頃地,還成了吉林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試驗田。』

  好產品還需好品牌,張楠楠注冊了『昌盛』和『星星哨』兩個商標,積極參與產品包裝設計,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拓展到國內十幾個省份,『去年秋收後短短3個多月,200多萬斤大米銷售一空,純利潤超過100萬元。』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強化科技支橕是關鍵。

  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基地,借助新農機和新農技,一名高素質農民可以管理四五百畝小麥,平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我們成立了高素質農民學校,大田就是課堂,帶薪培訓,引導年輕人學技術、科學種糧。』基地負責人柴偉鵬說,今年開春後,一些農民學好技術後,還到安徽等地包地種糧。

  『規模化、標准化、優質化,種糧纔能更出效益。』南和區委書記李勝敏說,『十四五』時期,南和區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上重要位置,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邢臺市隆堯縣是小麥主產區,過去農民主要賣原糧,每斤1元左右。如今,以今麥郎集團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隆堯縣推動合作社和種糧大戶轉向優質強筋小麥生產,打造小麥綠色生產基地。隆堯縣縣長王銀明介紹,優質強筋小麥每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出1元左右,加工成掛面、方便面後『身價』更高。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李連瑞介紹,今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預計達8800萬畝以上。

  從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到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從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到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各地正加大力度補齊相關的技術、機制短板,推動糧食生產向優、向綠轉變。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