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土地托管『托』出致富好『錢景』
2021-04-16 09:43:50 來源:大慶網  作者:王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16日訊 『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元年。

  鄉村振興戰略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三變』改革在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和集約化進程在提速,產業組織模式昇級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就成為必然。

  土地托管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托管,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與專業化生產,從種到收『一條龍』服務,讓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這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經過各地幾年的嘗試和推廣後,終於在今年迎來了一波『爆發』。

  今年是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托管整省推進起步年,推廣土地托管服務也成為大慶今年農業戰線重點工作之一,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將大同區20萬畝、四縣分別為30萬畝的指導性計劃指標下達到相關縣區。

  『重點抓好1個示范區、7個示范鄉鎮和4個試點縣建設工作,力爭2021年全市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40萬畝。』市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科負責人萬晶說。

  當下,土地托管的各種模式都探索得比較成熟,且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機制,其『錢景』已經顯而易見,但是挑戰也同時存在。

  資料片

  集運豐農業科技公司正在向托管的土地運送農資。

  肇源縣和平鄉華原村村民簽訂托管協議。

  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趨勢下,傳統農民紛紛當起『甩手掌櫃』

  3月初,正是春耕備耕的時節。但今年,很多大慶的農民卻當起了『甩手掌櫃』。

  56歲的周貴是肇源縣和平鄉華原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去年一共種了120多畝地,由於糧食價格好,周貴的腰包鼓了又鼓。今年,他又有了新的想法,這還要從村裡的土地托管推進會說起。

  土地托管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一種為農戶代耕代種的新模式,目的就是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解放生產力。這種模式的推出,給種植戶們帶來了一種新的種地方式,也能帶出種地新效益。

  考慮再三,周貴也想試著把自家的土地全部托管,這樣自己出去務工還能掙一份錢。

  『土地托管有經濟賬可算。我可以在外地務工,一年保守來說能掙六七萬元錢。』華原村村民班玉君的賬算得明明白白。

  幾乎與之同期,在大慶的各個鄉村中冒出了一大批『甩手掌櫃』。

  3月5日,在肇源縣古恰鄉,擁有300畝耕地(其中240畝承包)的姬廣友和幾位種糧大戶滿懷憧憬地在托管協議書上簽了字。

  4月6日,在肇源縣三站鎮,有10戶農民與三站鎮宏光區域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簽訂了『土地托管』協議,托管土地面積600畝。

  杜爾伯特縣克爾臺鄉小康屯62歲農民李洪江,也將自家的30多畝耕地全程托管給黑龍江恆勝農業服務公司,成為全縣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合同簽訂第一人。

  每年這個時候,肇州縣新福鄉樂園村農民單奎舉老兩口都非常犯愁,自己家的50畝地要開始備耕了,種子、化肥都需要買,還需要整地起壟,這些對於已年近七十歲的單奎舉來說是很困難的事。今年好了,他一畝地只花了400塊錢,就把所有的春耕物資和地裡的活都包給了新時代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老兩口可以安心地在家養老了。

  今年是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托管整省推進起步年,推廣土地托管服務也成為大慶今年農業戰線重點工作之一,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將大同區20萬畝、四縣分別為30萬畝的指導性計劃指標下達到相關縣區。

  『重點抓好1個示范區、7個示范鄉鎮和4個試點縣建設工作,力爭2021年全市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40萬畝。』市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科負責人萬晶說。

  市場認知度低、托管成本高以及糧價波動等不確定因素都曾是推廣障礙

  剛剛進入3月,大同集運豐農業科技公司的總經理馬永亮就開始忙碌起來,今年他帶領自己的團隊簽約了2萬多畝的托管協議,有的地塊因為去年水大仍存有積水,耕種難度比較大,權衡再三,馬永亮有選擇地放棄了一些擬簽約的客戶,以降低經營風險。

  馬永亮是大同區做土地托管做得最好的,已經運營了四五年,從最初的幾千畝到現在的近三萬畝,馬永亮已經把土地托管這種模式探得很透了。

  大同區是省級土地托管示范區,早在幾年前就有一些合作社嘗試土地托管。2018年,八井子鎮富強村全村4000多畝『托管』耕地迎來大豐收,其他鄉屯的托管地塊也成效顯著,為大同區在2019年開始試點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年托管面積就達到了9萬畝,補助資金達到900萬元。

  『但誰能拿到更大份額,卻很難說。誰的模式更優化,誰的配套服務、資源支橕更有力,誰更能給廣大農戶帶來價值,誰就能走得更遠。』馬永亮說,這個市場機會很大,『陷阱』同樣不少。

  土地托管盡管從2007年就已經出現,但卻沒有大面積推廣開,與其模式不成熟有很大關系。

  無論是農戶,還是經營主體,對土地托管都還缺乏深入的認知。以往做土地托管的,也只是做了傳統『短工』『長工』的活,附加值低,成本控制力弱,也就難成規模。

  現在全國在推廣土地托管,規模上來了,但有些困難和風險依然存在。馬永亮告訴記者,做土地托管一定要研究它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如果只是想通過簡單地農戶種地包收,是做不起來的,雙方都有風險,很難實現共贏。

  那麼,目前土地托管市場具體有哪些模式呢?

  馬永亮告訴記者,目前土地托管總體可歸納為全程托管、勞務托管、半程托管和訂單托管四種模式。

  一是全程托管。經營主體收取一定托管費用後,為農戶提供耕、種、收、管、售等系列服務。大同區的全程土地托管模式,主要負責耕、種、收環節,不負責銷售,收費基本在300元到340元之間。

  二是勞務托管。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全部勞務項目委托給托管方承擔,農戶負責種子、化肥、農藥、水電等全部農資投入。這種托管就等於是給農戶『打長工』,利潤空間很小,而且競爭激烈,不具備發展前景。

  三是半程托管,也就是階段性托管。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某個時段的勞務項目委托給經營主體,經營主體按勞務項目獲得報酬。這種屬於給農戶『打短工』,利潤空間也很小,但是風險也相應變小,很多經營主體都因為抗風險能力低,選擇了半程托管。

  四是訂單托管,也就是經營主體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農資投入,做成不同的套餐,農戶根據個人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套餐服務。比如馬永亮提供的前段托管,就是包括整地、做水、施肥、播種,直到出全苗,其中的種子和化肥,也由馬永亮提供,當然農戶也可以選擇自己投資種子化肥,但成本不如馬永亮有優勢。

  馬永亮認為,土地托管有統一管理的優勢,農藥化肥的使用劑量因被明顯限制而大大降低,托管的田塊統一進行除草、滅蟲、防病,規范使用農藥,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藥的浪費和濫用,提昇經濟效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省了投入成本。

  所以,要想做好土地托管這項事業,得把模式研究明白,梳理清楚,否則不要輕易入場。

  巨頭已經進入,巨大的市場潛力必將催生更多的農服企業和職業農民

  肇源縣二站鎮曙光村村民徐紅梅的丈夫是一個能工巧匠,在外務工的他,每天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為了不牽扯丈夫在外務工的精力,去年,徐紅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將自家的土地托管給了肇源縣金豐公社,本沒有指望種地掙錢的她,到了秋天一算賬,樂得合不攏嘴。

  據金豐公社駐肇源縣的業務人員介紹,在代耕過程中,即便遇到不可預料的自然災害,農戶們也同樣有著豐厚的保障收入。據了解,金豐公社總部對接了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和建設銀行,這對於全程土地托管是一個資金保障。

  這就是前面馬永亮所講的抗風險能力。如今金豐公社這樣的行業巨頭已經出現,在整個行業中必將具有較強的優勢。

  金豐公社發端於山東省臨沭縣金正大集團,是農業農村部2019年發布的20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之一,其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土地托管能乾成,就是做好兩件事:種地成本要比老百姓低,種出的產量要比老百姓高。

  按照金豐公社的服務方案設計,大規模農機作業,加上農資套餐專供,讓金豐公社種地成本節約10%以上。與此同時,在金豐公社專家團隊的支持下,金豐公社制定的田間管理全程技術方案,產量能增加10%,綜合收益能提昇20%以上。

  圍繞種植戶需求,高度聚焦『金融保險、農資套餐、全程托管、農產品銷售』四大服務,為農民提供全程土地托管服務,金豐公社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模式:總部進行上下游資源對接,縣社組建下地團隊和機械,小社長駐村做托管,大規模服務降成本,逐步實現土地的集約化和標准化種植。

  除了肇源縣,金豐公社還與林甸縣開展了緊密合作,2020年即已實現土地托管服務面積3萬餘畝。

  林甸縣金豐公社負責人是大社長,村級服務站站長是社長,社長通過調動農機手來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全程農機作業服務。根據各地戶均土地面積不同,金豐公社每名社長可以服務50-120名社員,每名農機手可以服務600-1000畝土地,社長和農機手通常來自於所服務的村鎮,也就是『本村人管本村地,本村人種本村地』。根據托管協議,農戶可以按照折價支付現金和金融貸款兩種方式支付托管費,現金支付托管費用每畝338元,貸款金額每畝不超過400元,農戶的托管費由縣金豐公社和社長共同管理。

  林甸縣金豐公社還組建了金豐學院,截至目前,已在全縣培養農機手100名,技術人員20名,為種植業培養一流的經營服務和技術應用人纔,並積極與縣農技推廣中心聯合進行職業農民培訓。

  『這個市場空間巨大,將是萬億級的,不是簡單的代耕,而是可以涵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和全供應鏈的農業服務業。未來幾年,新的農業服務企業必將不斷催生出來,從土地上解放的農民要麼進城務工,要麼成為職業農民。』大慶師范學院經管學院院長劉楠說。

  全程托管的難點和風險客觀存在,需要強化政策、金融和供應鏈的體系支橕

  近兩年,介入土地托管市場的經營主體不斷出現,能力參差不齊,價格戰這種惡性競爭就隨之出現。

  『這對全行業都是很大的傷害,低價格就很難保障效率和服務質量,質量沒保障,就很難保障市場的有序發展。』馬永亮深耕行業好幾年,了解這裡面的水有多『深』。

  為什麼土地托管已經出現了十幾年,卻一直沒能大面積推廣開,一是托管模式還不夠成熟,二是不成熟的市場往往從惡性競爭開始,制約了這種本來很有發展前景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業態。

  馬永亮主要做的是階段性托管業務,只負責從整地到出全苗這一階段,收費在240元-280元,刨除種子、化肥、機耕、業務員提成等成本,每畝利潤也就40元。

  馬永亮說,每一個服務環節都要保證質量,該支付的費用必須給到位,如果打價格戰,會導致很惡劣的後果,先是農戶利益受損,然後就是經營主體難以為繼。

  『現在有很大的「?魚」已經進入市場,這是好事。原來那些只會打價格戰,不注重提昇服務質量,優化服務方案的經營主體,要麼努力提昇自己從龐大的市場中勻一杯羹,要麼坐等被淘汰。』劉楠說,以土地托管目前的發展狀態,其服務環節的利潤空間很小,而且從農戶角度來說,收費高也很難被接受。所以只能從農資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上發掘價值空間。

  制約土地托管推廣的瓶頸,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農戶的信任度,這需要經營主體通過優化服務來逐步攻克;二是托管的費用,收費高了,是爭奪農戶利益,收費低了,經營主體利益受損,在收費合理的前提下,保證托管質量,只能向供應鏈上游要利潤;三是半程托管要承擔出苗率風險,全程托管要承擔減產風險,保險公司在這方面的產品和服務還不夠健全,需要托管大戶去爭取;四是糧食價格波動帶來不確定性,這是包銷的托管業務須承擔的風險,這也需要托管主體強化市場銷售功能,同時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強化市場分析,規避市場風險。

  一旦形成規模經營,在農資采購環節,批量的采購可以較低價格買到更好的種子、農藥、肥料等,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更好的農資也會帶來農產品產量質量的提昇,以及環境保護的效益。

  在銷售時,規模經營的主體就有了一定的選擇賣方的權力,也可以以訂單的形式形成更加穩定的買賣關系,降低銷售成本。如果產出了更高產量和質量的農產品,那麼銷售收益也自然是大大提高。

  而有些問題卻是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比如生產服務標准、運營機制和風險控制問題。

  黑龍江省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指引》《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省推進試點方案》等指導文件,並相繼推出了合同范本、規范管理、種植標准等規范服務的制度文件,保障了托管服務有章可依。

  在金融政策配套上,黑龍江省與銀行對接推出了全國首款『農業生產托管貸』金融產品,用於滿足托管服務資金需求;區域內服務組織聯合,探索成立了種植業風險互助基金,與保險公司合作,打造『政策性大災保險+風險互助』的農業產量保障機制,創造性地提昇了農業風險的保障能力。

  『現在來看,各方面保障機制已經具備,但具體落實的時候仍要做到實處。』劉楠說。

責任編輯:李玥